華山文旅學28
Apr 08, 2021
【朝理想的烏托邦一同前進】熱情的青年啊,你的家鄉在哪裡?
華山文旅學28
Apr 08, 2021

講座日期:

2019年11月23日

講者:

國際城市浪人育成協會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 張希慈

離島出走工作室負責人 / 楊馥慈

內容簡介:

真正的喜歡是沒辦法用語言說清楚講明白的,就如同對故鄉的愛一樣,多數人在小的時候總覺得這裡好無聊好落後想快點逃離,等到出社會後經歷了成長才開始想起故鄉的美好。

不是你能做什麼,而是你想做什麼,在實行地方創生這條路上,其實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與苦難,但現在有群年輕人不一樣,他們立志改造故鄉,找出故鄉急需解決的問題並設法改善,他們沒有太多的資源與人脈,從一開始默默的做、努力的做,直到某天成為了具備影響力且得到更多人認同他們的理念,進而一起前進。

講者簡介:

國際城市浪人育成協會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 張希慈

如果有更多年輕人願意一起來思索改進社會的方法並嘗試改變,而他們也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使命與價值,是不是能讓這些即將步入社會的青年更有自信、更堅韌地面對世界的變遷。

「城市浪人」執行長張希慈相信,「改變世界不是一個人做了很多,而是很多人都做了一點點。」,因此致力於用教育帶領青年探索自我、攪動家鄉、參與社會。

在探索的過程中她們發現,這些青年們開始主動嘗試捐血、製作生命清單、打工換物、採訪家庭口述歷史、社區志工體驗等等,逐漸地翻轉青年們的生命與激發出對於社會的熱血,創造出一股龐大的正面能量。

我們相信,也許這些年輕人現在做的事情不會讓大家立即看到成果,但絕對會在這些年輕人的心中種下種子,成為未來對於社會、家鄉有所貢獻的人。這一次華山文旅學從熱愛故鄉年輕人的故事出發,看看他們是如何克服這些挑戰,以及更多對於故鄉的熱情要如何繼續攪動地方,讓故鄉變得更美更好。

離島出走工作室負責人 / 楊馥慈

石滬是澎湖傳統古老的漁業方式,承載百年來的海洋文化,「離島出走」創辦人楊馥慈努力找回澎湖在地即將消逝的石滬匠師,並找尋在地青年學習石砌工法,並紀錄保留傳統技藝,儘管目前石滬漁獲量已經很差,但石滬對澎湖人仍有重要意義,目前石滬面臨的問題,不僅呈現澎湖在地青年人口外移嚴重,更凸顯出傳統技藝即將失傳的危機。

因此「離島出走」致力石滬修復工程、青年匠師培訓、建立石滬資料庫、設計海洋教育、規劃生態旅程等環節,盼從各面向解決石滬問題,例如使用更精準的GPS和空拍技術,校正過往調查結果,歸納石滬近況並定位。透過多元方式帶領在地澎湖青年、傳統匠師、觀光旅人親身感受台灣水下文化資產之美,修復石滬,也修復人與海洋之間的關係。

 

活動花絮

熱青年是一群對生活、環境、社會有想法的年輕人,他們渴望解決問題改變社會,抱著一股熱血,勇敢執行心中夢想,創造自己的價值與未來,藉由社群的力量,影響更多的人,讓「改變」成為可能。

這次的文旅學就邀請來其中的代表人物——張希慈和楊馥慈來主持和分享。張希慈是城市浪人的創辦人,她所舉辦的「城市浪人流浪挑戰賽」是一場與自我對話、和社會碰撞,走出舒適圈的競賽。她鼓勵他人勇敢翹掉不滿意的生活,透過出走,進而走進社會,並從中重新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嘗試打破自我的舒適圈,開始主動去看見、去關懷身邊的人事物,並透過這樣的漣漪,讓每個參與挑戰賽的朋友,也開始嘗試找到「好玩」的事,重新定義自己。作為第一屆熱青年的成員,張希慈這次作為主持人來到文旅學訪問「新人」楊馥慈。

馥慈回想,在大學的時候毅然轉學回自己家鄉唯一的大學——澎科大,原因就是希望能更深入接觸了解澎湖,挽救沒落的澎湖石滬。一開始初衷很簡單就只是想做一件事。雖然是在地小孩,但她對海洋是陌生的,所以她從學習修復石滬開始,初初,在地的工人還會覺得一個小女生肯定堅持不了多久。沒想到馥慈一修就迷上了這項傳統的工藝、澎湖的藝術珍品,從此一頭栽進石滬的懷抱,一發不可收拾。

在過程中,馥慈很驚訝地發現自家原來有康熙36年建立的石滬,她坦言,若不是因為自己投身搶救石滬的路,可能家人也不會特地和她說明,而這個石滬也將從此荒廢下去。在熱青年團隊的鏡頭下,馥慈和她阿公透過對講機的連結,一步一步尋找自家失落的石滬。過程很困難,馥慈和攝製團隊甚至一度迷失方向,走錯到深溝,海水都淹沒到胸口。但幸好經過一下午的摸索,他們最終還是趕在太陽落山前找到了,馥慈眼泛淚光地坐在石滬上眺望鱗光閃閃的海面,感歎自己分明是一個被海洋養大的孩子,但卻差點失去這珍貴的傳承。

石滬不單單只是沒落的工具,修復石滬同時也是在找回人與海洋的連結。

張希慈:為什麼想要回去家鄉修復石滬?

馥慈表示,一開始或許只是單純為壞掉的石滬感到可惜,但親自學習修復之後才發現到石滬的多樣性,並逐步發現自己和石滬之間的連結,深入了解其工法後更為之震撼,對一個歷經百年的資產,除了七美的雙心石滬之外,還有將近700口石滬面臨環境變遷,目前正處於消逝的危機中,所以她下定決心要和當地的老師傅們好好學習,想辦法保存屬於澎湖人的珍貴財產。

張希慈:從看到石滬覺得很感動,到真的身體力行去修復石滬,過程中你身邊人有什麼看法? 你希望造成怎樣的影響?有什麼願景呢?

馥慈也很坦白,最初的時候,身邊的人都很懷疑石滬是否能修好,也不懂馥慈維修石滬的意義是什麼?再加上會維修石滬的匠師越來越少,能尋找到最年輕的師傅都已經六十多歲了,年輕人大都到大城市打拼,沒有人願意留下來學一門不知道能有什麼用處的“技藝”。而馥慈初初入門也缺乏相關的知識,但她有熱忱,於是就去搜羅所有有關“石滬”的相關文獻去閱讀,去找學者不恥下問。身邊的家人朋友見到她的堅定和行動,也慢慢理解了她的想法。

另一方面,馥慈致力於讓匠師們轉換身份,從以前工人的身份轉換成為一個老師的角色,讓他們教導來澎湖遊玩的遊客、學生,去體驗創新設計。這樣一方面可以使修復石滬的技藝流傳下來,另一方面也可以令這些老師傅感到成就感。找有興趣的年輕人來一起學習,這些年輕人大多是匠師二代,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也開始慢慢修復了年輕人和家人長輩之間的感情。

馥慈又說到,現在政府推行地方創生,於是很多人貿貿然就戴著錄音筆闖入村子想搜集資料,這樣是不行的。我們不應該一開始就抱著目的去進入村落,而是應該慢慢和當地人相處接近,讓他們知道你是誰,你想做什麼,要先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感,再從旁觀察他們的日常生活,發掘問題再問、記錄。

她又在講座上分享,建立一座大的石滬要八九年的時間,因為不是每天都可以去搭築,而是要看天氣看季節的。所以石滬很常都是一個家族一起去建造,大家輪流去作業,建好之後的收成就平分,因此石滬在當年是一個不動產的概念。加上過去石滬每年魚獲是很多的,收入很多,所以欠債時可以抵押,也可以當做結婚的嫁妝。只是物換星移,如今的石滬已經漸漸被眾人所遺忘。

這些年在石滬的耕耘,令馥慈看到澎湖更多的面貌,結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獲得了更多的勇氣和自信。要回家鄉地方創生的難度是,你必須要學會忽視旁人的眼光,包括親人朋友的。

張希慈:近期有什麼不一樣的計劃是大家可以參與的?

做事情要考慮“永續”,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一開始團隊可以申請政府的補助款,但是若政府一旦抽離資金,那麼團隊就會無法再解決眼前的問題。所以馥慈的團隊就開始以社會企業的角度希望可以永續發展。夏天幾乎都是以辦活動為主,培養當地村民做導覽員,同時做文化扎根的活動,她計畫走訪全澎湖進行石滬普查,紀錄下各地七百多座的石滬構造、工法、漁獲和歷史,建構屬於台灣澎湖特有的GPS定位石滬影像地圖和資料庫;同時也協助撮合欲修建石滬的持有者與工班師傅,成為守滬的媒合平台;馥慈希望透過對照古今的石滬影像紀錄,凸顯海洋環境及生態資源的變遷,喚醒國人反思海洋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現場活動照

推薦閱讀
華山文旅學
【創造滿懷幸福感的未來】維護傳統提攜未來-文資教育培養皿
華山文旅學
【朝理想的烏托邦一同前進】用設計,增添地方風采-為傳統物件賦予新價值
華山文旅學
【熱情與永續的延續】光復河山-環境資本主義的實踐行動
華山文旅學
- 【 意料之外的美麗與希望 】 - 熱情與永續的延續
華山文旅學
【熱情與永續的延續】從地方事物創造生活裡的想像力
華山文旅學
【熱情與永續的延續】在地文化發信地-老屋的味道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