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日期 / 時間:
2024年05月05日 14:00~16:00
主持人:
島內散步共同創辦人|魏兆廷
講者:
和平島地質公園負責人|黃偉傑
台灣潛水執行長|陳琦恩
內容簡介:
旅遊不是東西越帶越少行李越輕才好?要怎麼把看起來有點難的永續旅遊落進你我生活?【華山文旅學】邀請「和平島地質公園|黃偉傑」和「台灣潛水|陳琦恩」來分享永續旅遊,並邀請持續協助企業實踐永續消費的「島內散步」共同創辦人魏兆廷擔任主持人,我們一起將永續理念融入旅行行程中。
活動花絮:
黃偉傑說,和平島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傳遞:「永續是日常生活就可以做的事情。」陳琦恩提出永續旅遊就是盡力在所有商業設計中降低危害。這場華山文旅學講師給了兩個重點提示。
一開始,「知道SDGs的人請舉手 ! 」、「知道永續旅遊的人請舉手 ! 」、「喜歡旅遊的人請舉手 ! 」五月這場華山文旅學在主持人魏兆廷活潑的互動中開始。
和平島地質公園負責人黃偉傑,十年前回到基隆創業,從伴手禮店開始經營,2018年正式接手和平島地質公園。
黃偉傑提到塞車、堵車、空污是以前和平島的日常,因此思考如何在接手後突破、改變現況,找回和平島該有的樣子、適合的樣子,他使用了四個步驟:
一、首先是品牌識別系統的建立,徹底轉換大家對和平島的印象,和平島有全球最美日出的阿拉寶灣,以及白天到夜晚都可以觀賞的地景,因此品牌 logo 上出現太陽、山、海。
二、導入環境的教育,以前到和平島只能玩一小時,現在到和平島的基本行程是三至四個小時起跳,甚至可以玩24小時。和平島引進環境教育單位「環境友善種子」,透過環境的互動體驗,讓大家認識這個地方的背景、文化、歷史。
三、永續發展為核心,阿拉寶灣的步道設在潮間帶上,所以不會破壞生物多樣性,由於潮汐是固定的,所以每天只開放退潮時3小時,每天限額300名,透過管理式的開放,讓民眾與生態環境達到平衡。
四、建立里島行動平台,十年前和平島叫「和平島海角樂園」,2018年改名為「和平島公園」,2022年更名為「和平島地質公園」。從觀光遊戲為主的海角樂園,到地質保育的地質公園,從中的變化展現出永續發展的決心,透過和平島地質公園的影響力,與週邊社區、聚落打造共生共榮的平台。
「GEO PARK」是和平島地質公園的英文,黃偉傑對GEO的詮釋分別是:「Governance」運用公司治理機制、「Environment」以環境為核心價值、「Overall」創造地方全面平衡。GEO 是以旅遊解決地方問題,現在和平島還在實踐的過程中。
和平島地質公園占地66公頃,其中16公頃劃為永續旅遊目的地、50公頃為永續生活實踐。其中阿拉寶灣是從花東移居的阿美族居住地,經過50年就定居於此,這裡也是電視劇《八尺門的辯護人》的拍攝地,透過戲劇的拍攝,重新還原幾十年前的在地文化背景。
從和平橋到和平島地質公園有1.2公里的距離都是社區,如何解決交通、停車、空污、路面障礙物問題,都是需要努力的地方。為了地方與社區更好,善盡社會責任,假日的交通管制是只要停車場一滿,就不讓任何車進來,取代的做法是會派接駁車導引人流,期待建立的是國際永續旅遊島,透過地質保育、環境教育、深度旅遊,最後把社區發展連接起來,越在地越國際。
「永續,不是我們做了多少,而是你我可以一起做些什麼。」「永續是希望可以影響所有來訪遊客,一起做些改變。」
黃偉傑舉例說明,和平島的地質和野柳一樣,是2000多萬年前形成的,野柳女王頭一年最多訪客有330萬人,和平島最高峰為一年60萬人,和平島做特色區隔的方式是走質不走量、走慢不走快。永續的實踐是透過管理的手段,畫分保育區塊,包含商業區、低承載使用區,從源頭控制,降低觀光負面的影響。也試圖將遊客分散到四季,降低土地承載量,創造四季都要可以來訪和平島的誘因,推出春季綠色和平島、夏季藍色和平島、秋季橘色和平島、冬季白色和平島,讓大家在不同季節到和平島感受不同的美景。
另外,黃偉傑觀察到遊客來玩水時,都會帶一次性塑料盥洗用具,所以和平島跟在地的手工皂團體,合力打造石花菜手工皂、咖啡渣手工皂,讓遊客從頭洗到腳不浪費,不會汙染海洋。
和平島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傳遞:「永續是日常生活就可以做的事情。」
2018-2023年之間和平島持續依島旅需求變化,提供結合教育、遊憩與保育的規劃,創造出⼆⼗多項的永續體驗,讓遊客可以在和平島玩24小時,推出「島晝會」,安排好24小時體驗行程,全部體驗沒有一次性東西,把白天跟黑夜拼湊起來,遊客作為一日島主體驗不一樣的和平島。
參加者在早上11點到阿拉寶灣聽頭目分享部落狩獵文化、12點吃當季料理、15點後是島晝會的入會儀式、16點聽導覽志工解說岩石地景、體驗日落之美、17點可以去天然海水泳池玩水、18點跟著生態廚師吃當地美食,體驗從產地到餐桌、20點跟著環境教育的老師去夜訪潮間帶,在夜間打開五感觀察動物、凌晨4點去阿拉寶灣看全球最美的日出以及淨灘。黃偉傑說,和平島是台灣最近的離島,更創造讓你不想離開的島。
島內散步共同創辦人魏兆廷提到,「共好」是永續旅遊的關鍵,常被詢問「永續旅遊為什麼都很貴?」但大多數人沒有想到的是中間的差價差別在哪裡。
其實旅遊是把活動成本放在社會中的消費型產品。大部分消費型產品,成本都已經在產品之中,例如手機製作時已包含工廠排放汙水的處理成本;但是觀光的所有消費成本都會轉嫁到社會之中。所以永續旅遊與一般旅遊的差價在於「維護」的成本。除此之外,永續旅遊可以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真實的美」,而非人工製造的美。
第二位分享者,是從恆春遠道而來的台灣潛水執行長陳琦恩,分享小公司如何實踐永續、個人如何把永續帶入生活。
一開始先拋出一個問題:永續旅遊到底重不重要? 賺不賺錢?
陳琦恩用一段影片舉例說明,馬來西亞的西巴丹,繞島一圈只要30分鐘,海裡景觀非常壯觀,上百隻魚群出來會遮住太陽,海龜會游過你的頭頂,海裡到處都是保育類的動物,完全不怕人。西巴丹每天只限120人潛水,落實環境保育,每年至少有5億的觀光財。所以生意跟公益可以同時兼顧,如果魚群消失了,人也不會來了。
從事「旅遊」是為了賺錢,從事「永續旅遊」是為了賺錢背後的意義,賺錢之後去做哪些事情。陳琦恩在公司開始賺錢、小孩出生之後,開始思考到如何留給下一代看見大海的機會,因此公司開始轉型,倡導永續旅遊。
不只教人潛水,更關注海洋、垃圾、漁業問題,希望訓練更多愛護海洋的人,而不是消耗海洋的人。有時看到家長帶小孩去海邊旅遊抓走海邊寄居蟹,但永續旅遊傳遞的是不隨便帶走海洋的生物。 希望可以從教育和學習,改變大家對永續旅遊的觀念。
台灣潛水從自身開始做起,所有對海好的事情就是公司的決策,員工買飲料都用環保杯,民宿都不用一次性的用品,中午做鐵盒便當,晚上可以直接拿鐵盒去夜市買鹽酥雞,讓客人學習如何減塑過生活。也會邀請講師進行海洋演講,開放讓在地的小朋友來聽。
甚至邀請國際知名潛水旅遊作家賽門,撰寫《環台潛旅:海洋生態潛水秘境50+》,紀錄探索東北海岸、恆春、澎湖、小琉球、綠島、蘭嶼六大潛水區。現場播放台灣許多絕美的海底美景。
出生高雄的陳琦恩,現在住在恆春,已經從外地人到把恆春當作新故鄉,陳琦恩和下一代一起成為恆春人,一起為這塊土地所努力,而為了找回在地人生活的驕傲感,台灣潛水辦理海洋畢業典禮,幫墾丁國小的畢業生辦畢業典禮,潛入海下9米深領取畢業證書,讓小朋友覺得海洋畢業典禮是獎品,把海種在每個小孩心裡。也將墾丁國小的課綱加入海洋教育、潛水課程,傳遞教育的理念,創造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學生多元發展,讓在地小孩喜歡上大海,恆春的海由自己來保護。
陳琦恩認為「親海、知海、愛海」,利用潛水這個商業體,改變更多人對海洋的認知,做出更多更好玩的事情,每位遊客的加入,海洋才會變得更好,為下一代留下美麗的海。
最後,聽眾提出曾聽過潛水不環保的說法,想請講師分享看法。
陳琦恩表示同意,因為人只要到大自然裡就不環保。但如果我們不認識大海,就會覺得大海跟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日常生活行為不會考慮到它。如果喜歡上大海,會覺得所有的日常行為都跟它有關係,當要製造一次性的垃圾,就會想到這個東西可能會侵害到大海。因此它的「利」大於接觸海洋所造成的危害。
永續旅遊就是盡力在所有商業設計中降低危害。
台灣應該多一點海洋教育,而不是讓大家恐懼海洋,認識海洋才有機會讓它成為跟我們有相關的事情,才會產生保護它的想法。
魏兆廷補充,永續旅遊應該是認識環境,比如阿拉寶灣,如果用危險、落石、漲退潮等等恐懼感去傳遞,最後我們會遠離它。阿拉寶灣反而在開放前到處都是垃圾,但現在經過管理,每年少了幾噸垃圾。
黃偉傑表示,其實淨灘只是一次性的行為,垃圾永遠清不完,淨灘不是解決當下的問題,而是讓所有與會者意識到垃圾從哪裡來,進而從日常生活中改變,所以和平島公園規劃講師帶領解說,讓大家知道垃圾如何產生。阿拉寶灣從一開始沒有人管理的「完全開放」,會有人恣意破壞,產生巨量垃圾,到後來完全禁止,現在則是管理後達到平衡,讓環境不會過多的破壞。畢竟,不去接近它,就不會愛護它、珍惜它。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適度去開放,讓在地居民一起融入這個場域。
永續,是每個人每次日常生活的選擇慢慢累積,如同永續的畫面不是一蹴可及的,而是循序漸進的;在場的每位聽眾或許會從講師分享得到些提點,在我們出門旅遊前,在我們日常生活裡,多一點思考。
永續,離我們其實並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