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文旅學28
Dec 30, 2020
【創造滿懷幸福感的未來】書寫秘密的地方基地-留下對未來生活的期待
華山文旅學28
Dec 30, 2020

講座日期:

2020年10月24日

講者:

逐步東行 竹東國中 老師 / 彭雅芳

見域工作室《貢丸湯》共同創辦人 / 吳君薇

主持人:

鴻梅文創 或者書店 總經理 / 朱逸恆

內容簡介

從很久很久以前開始,人們就已經懂得用文字紀錄生活上發生的各種事物,不論是居住環境的改變、各種節慶的辦理甚至地方上發生的事件,透過這類型的地方誌讓我們得以理解過去人們的生活以及當時的時空背景。

然而隨著時間與環境的變化,地方上的事物必然會經歷汰舊換新的階段,雖然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是社會進步的常態,如果可以好好地用文字將地方上的故事記錄下來,好讓下一代知道自己家鄉過去的輝煌歷史,便成了過去留給未來最好的禮物。

這次華山文旅學講座邀請兩組新竹在地團隊,他們將學校及工作室作為基地,不斷的透過實地探訪、調查以及紀錄,透過出版的形式保留地方上有趣的小秘密,用紙本的方式讓更多人可以得知新竹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講者簡介

逐步東行 竹東國中 老師 / 彭雅芳

《逐步東行》是新竹竹東一本從主題制定、內容採訪、攝影、排版全部都由國中生製作完成的在地刊物。

原本只是美術班一張簡單的竹東漫步圖,因為學生想把更多想說、值得記錄的在地故事放進去而延伸成一本可以介紹竹東的刊物,自2014年開始每年一期至今已出版六期。

刊物名稱有「逐」、「東」兩字諧音「竹東」,「逐步」也是希望大家可以停下腳步慢慢的走好好看看自己的家鄉,因此所有的內容都與竹東在地相關,是本充滿學生角度紀錄家鄉的地方誌。

 見域工作室《貢丸湯》共同創辦人 / 吳君薇

 見域工作室由一群在新竹念書的學生創辦,他們因為愛上新竹而留下,試圖以出版的形式道出新竹在地隱藏的故事,公司名稱除了是日本童玩「劍玉」諧音,還有另一個「看見地方」的意義。

說到新竹最有名的就是貢丸湯,時常接觸但不一定了解其中有哪些內容,因此見域透過獨立刊物《貢丸湯》每期設定不同主題,持續介紹新竹,深耕在地挖掘新竹熟悉但不認識的人事物地景,把在地的故事串聯起來成為一個主題地圖。

而在團隊多年來的努力之下,見域工作室共同創辦人吳君薇獲得了今年第44屆金鼎獎年度主編獎,除了肯定團隊五年多來的努力之外,更是給了許多想要透過記錄地方的年輕人打了一劑強心針證明地方誌的重要性。

主持人簡介

鴻梅文創 或者書店 總經理 / 朱逸恆

或者書店是鴻梅文創以大新竹地區為起點打造的人文美學品牌,被譽為竹北最美的獨立書店。

品牌發展以「BOOK+」精神為核心理念,規劃成為新竹各鄉鎮為根據的「分散式美術館」平台,串聯起地方文化社群,提供文化消費者更全面、深刻的在地文化體驗,目前共有「或者書店」、「或者蔬食」、「或者工藝櫥窗」以及「或者風旅」。

朱逸恆總經理除了擔任過大學講師之外,亦在實驗教育學校、設計產業、建設集團等事業斜槓過,對於閱讀有著濃厚的興趣。

 

------------------------------------------------------------       活動花絮

        認識城市的方法有千百種,書寫亦是一種方式。城市的容貌一直不斷在改變,或許無法止住時間的腳步,但留下紀錄便可以讓記憶永存。

        逐步東行團隊以採集、拼湊、成型、連結與循環為分享架構,首先是現讀國中的葉家孜,最初是因爲走訪活動心得寫作,被雜誌吸引引起了興趣,成了進入團隊的契機,儘管中學生的生命經歷不是非常豐富,但每次的訪談過程,都會一點一滴地獲得寶貴的經驗。例如某一次訪問地方商店老闆娘,卻碰上為老闆娘尋狗的趣事;或是訪問清潔隊的垃圾車之旅,沿途感受到了清潔隊員的溫暖,甚至在途中遇上與形象反差很大的黑社會大哥。

        就讀高中的溫昕,以承上啟下說明了拼湊的過程,加入團隊後一路上從小編輯晉升為副編輯,為的是想更了解竹東,了解竹東是什麼樣的聚落,也想記錄感動的時刻。儘管高中離開竹東到新竹求學,但參加團隊使她看到竹東不一樣的美,為了把這些美分享給更多人,仍留在團隊。當上副編輯後,連結與彙整變成了重要的工作,與編輯討論時,不經意的聊天間總是會迸發有趣的靈感,而文稿的評選經常要面對許多取捨的問題,主題也要有能抓住讀者眼睛的閃光點或特色,以此期主題「相聚」為例,由於新冠肺炎的影響,社交距離被視為重要的日常守則,團隊便以「用心理的靠近取代物理的相聚」為主題,抓住讀者目光。

        現就讀大學的劉覲瑢與莊昇諺,最初是為了替家鄉留下紀錄而加入逐步東行團隊,國中到大學的身份轉變,帶給他們的是看待家鄉事物有了不同的角度,不變的是一貫的熱情。以竹東圓環為例,雖然圓環屬竹東數一數二重要的地標,卻鮮少有人紀錄它所乘載的故事與歷史,於是團隊便紀錄報導圓環的故事。團隊也曾以塑膠袋為主軸連結市場,為市場記錄有趣的故事。

        在團隊中一路成長至今,已出社會擔任教職的劉玟秀,對於團隊成長有更深刻的體會,從前問起竹東是什麼樣的地方,學生的答案總是老,針對這樣的斷層,逐步東行變搭起了學生與長輩間的橋樑,以小鎮故事收藏家為定位,這樣的過程便是連結。劉玟秀提到一次與台北友人共遊竹東時,發現由於台北的電線已地下化,竹東天上遍布的電線竟是台北人眼中的竹東特色,這樣有趣的發現,使他們希望能延續用不同角度說故事的方法,讓讀者們知道竹東永遠「沒玩沒了」!

        整個團隊幕後的最大推手彭雅芳老師,認為逐步東行團隊已建立許多很棒的循環,各個單位交流的循環、故事分享的循環、人與人交流的循環,她很感激有這麼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陪伴著孩子,也陪伴著刊物成長,這些孩子便是團隊最棒的成果。

------------------------------------------------------------

 

過去總是官方推動製作地方誌,內容著重在推廣政府的經濟政策、重要人物的紀錄,近年吹起地方誌製作風潮,見域工作室因此希望推展新竹專屬的地方誌,重組轉化故事的拼圖,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傳遞。由於紙本可以留存,且不會受制於設備的使用,是相對方便的傳遞工具,當受訪者收到完成的刊物,也會因感動而更用心經營。刊物乘載讓新竹變得更有趣的故事,當大家被影響,就會有更多人願意用心經營。

        吳君薇以「新竹風」刊物為例,當時原定的高鐵劃定路線,會穿過一顆當地人心中十分重要的樹木,因為此契機,新竹風團隊製作了地方刊物,紀錄三百年老樹的歷史,最後引發台灣高鐵公司將高鐵路線繞道,因此地方誌其實是相當有力量的,不容小覷。

        而貢丸湯雜誌是怎麼誕生的呢?雖然貢丸湯這樣的標題聽起來有些逗趣,但見域團隊其實是想傳遞文化的獨特風味,不要讓文化有距離,就像小吃店的貢丸湯能在日常生活中溫暖大家。

        貢丸湯內文的必要要素是地圖,包含內容提及地點的位置。而路上觀察學,是在日常經常會忽略的事物中找到可觀察的主題,以小見大,由平凡無奇觀察嶄新觀點與工藝技術,例如街屋立面,可以從泥塑,花磚等工法,進而推論該屋的歷史與經歷。

        貢丸湯的成長經歷了許多的轉變,原先由於成員有限,最初是以先寫作稿件再發給美術編輯編製,到後期美術編輯加入團隊,能有更靈活的編排與內容組織。也會因應成員的擅長的部份,分配各種文章的撰寫。吳君薇認為做雜誌很類似做菜,列購物清單時會先規劃好需要的素材,但在訪問的過程仍會有變數,好的廚師便會在變數中呈現出最好的成果。例如稿件狀態較不佳時,就會將圖片的篇幅放大,而素材不理想時,也能做出更多靈活的安排。內容的正確性也相當重要,精彩的報導從歷史的資料爬梳為始,進行詳實的資料蒐集與田野調查。

        吳君薇認為不用將角色限縮於製作刊物的媒體,其實可以用更廣的方面探索城市。見域團隊在街區經營的過程中,也跨出地方誌,提供街區導覽服務,不同以往由專人導覽,貢丸湯將麥克風交給店家自行發揮,儘管配合與執行會因店家而有難度,仍會努力在合作中找到最適合的交流與分享方式。透過街區走讀,串聯地方夥伴,共創全新商品。

        吳君薇希望透過刊物與行動凝聚地方價值,用團隊的力量指認出城市中無形的有趣之所,串連居民,讓大家一起成為充滿行動力的市民。編輯雜誌不只是文章撰寫和設計,更牽連了許多人際關係的交流,和對城市的認識,這樣的過程帶給自己,也帶給周遭更深入認識新竹的機會。

------------------------------------------------------------

 

現場Q&A

Q逐步東行的層級安排?

A團隊相當自由,會由主編討論採用的稿件,老師只會在旁輔助而已。

 

Q 接下來會有甚麼延續的安排?醞釀轉進?

A

吳君薇:每年都有持續與新竹市政府合作營隊,會安排繪圖軟體與排版軟體,攝影等教學活動,雖然活動是免費的但需為地方店家製作成品。過去參與過的學員現今也有投入地方創生活動,把養分分享出去。

彭雅芳:跨出竹東國中連結更多的學校,把團隊和視角擴大,會有更精彩的火花。

 

Q 維繫貢丸湯的是甚麼?團隊成員如何組成?

A最初團隊是感情合拍,相對負責任的大學同學,大部分都並非新竹人,帶著對各個城市的理解來到新竹,最初的刊物是相當學術性的,一路上都是慢慢摸索而來的,畢竟清大在與竹教大合併前是沒有設計資源的。

 

Q 貢丸湯資金來源?

A初期靠文化部青年獎助,販售型雜誌,主題反應的獲利非常血淋淋,用商業模式做文化事業,必須確切明瞭的經營方式。

 

紀錄的過程中,地方給予甚麼回饋?自己與新竹的距離是否有變化?

A

彭雅芳:竹東社大邀請團隊去分享,不論是學生與家長,都認識逐步東行,團隊因此十分感動,能被地方回饋是相當真實與感動的。

吳君薇:初期拜訪了老茶行,受到了老茶行的打槍。卻在刊物逐漸做出名聲後,老茶行也重新熱情提供了採訪的機會,給予團隊紀錄。地方初期總是會以觀望的角度看待團隊,過程就像成長的縮引,是需要時間的。

推薦閱讀
華山文旅學
【熱情與永續的延續】光復河山-環境資本主義的實踐行動
華山文旅學
【朝理想的烏托邦一同前進】熱情的青年啊,你的家鄉在哪裡?
華山文旅學
【你我日常的「食」農生活】
華山文旅學
【不完美變身的好完美——格外品大集合】
華山文旅學
【廢料大變身——尋找循環的可能性】
華山文旅學
【創造滿懷幸福感的未來】維護傳統提攜未來-文資教育培養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