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文旅學28
【不只是年年有魚——永續漁產的美味生活】
華山文旅學28
【不只是年年有魚——永續漁產的美味生活】

講座日期 / 時間:

2023年12月03日 14:00~16:00

講者:

台灣好漁共同創辦人 / 陳敬恆

海洋主廚 / 曾璽文
 

主持人:

家樂福永續長暨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 蘇小真

 

內容簡介:

大拜拜時供桌上的三牲有魚,除夕年夜飯上少不了象徵「年年有餘」的魚,台灣烏金的烏魚子,更是冬天美味珍品,台灣靠海,魚、蝦、蟹等海產豐富我們人生與餐桌,大快朵頤背後,你是否曾經擔心漁獲水產可能會再也吃不到了?

台灣好漁共同創辦人陳敬恆,因為認識農漁業、水利工程領域的朋友,開始了解農漁業是一種食物-土地-水資源-能源相關的整合系統,需要各種不同專業的改革進步,升級為一個具有靭性與永續性的生產系統,以面對未來的食物與水資源危機。仰賴梅雨及颱風來滿足用水所需的台灣,面對乾旱沒有其他較好的方案應對,水資源優先供給農業、工業,養殖漁業只能大量抽用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陳敬恆知道問題所在後,帶著漁業改革的心,創立「台灣好漁」品牌,希望以社會企業支持照顧環境的養殖業者。

本身是海鮮餐廳主廚的曾璽文,因工作採買需求,可一手獲得漁獲、水產產地資訊,進而了解海洋、河湖等水資源所面臨的情況;他發現,大家只愛吃美食,就利用料理讓大家走入吃的海洋文化。如果大眾都漠視、不在乎,才是造成海洋最大的壓力。曾璽文經過許多溝通,讓認識魚類和改變食魚的生活習慣落實,更讓永續海洋概念走進生活。

家樂福永續長暨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小真擔任主持人,她以銷售端所在進行的企業社會責任、永續影響力角度出發一同對談,找到前進永續漁產的美味生活之道。

講座花絮:

本日的華山文旅學,生產者、通路、廚師、消費者以及特別來賓:「食材旅行中」的網紅雞麻油,齊聚一堂。

「如果沒有消費者,再好的商品都是沒有用處的」,主持人家樂福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蘇小真一開始先直指你我做為消費者的重要性。面對淨零、永續等國際潮流,臺灣已然落後歐美,但期望可以在亞洲中取得領先;最重要的是,如何從我們的生活型態中來改變──其實2300萬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參與永續,而非僅止於政府、企業在推動。

家樂福希望從市場端影響生產端,於2019年開了影響力概念店做為實驗,發現食物的資訊不透明,消費者其實不知道消費的背後是什麼。因此開始在一般門市推動「從i開始,我就是影響力」,i代表影響力(impactinfluence),透過「i」的商品標籤提供透明資訊,知道商品從何而來、是否符合永續十大價值,讓價值消費更透明更簡單,賦予消費者改變的能力──只要選對一樣商品,供應鏈就會因為你的支持而改變。

今天要談的漁業,是家樂福相對較弱的一環。漁業的標準是甚麼?國外有MSCASC等永續海洋、永續養殖的標準,台灣目前只有海洋之心生態標章,首發產品是兩支罐頭。當我們沒有一個好的標準,就沒辦法告訴消費者應該怎麼買。在永續轉型的過程中需要集結眾人的努力,包括生產者、供應商、非營利組織等等,更重要的是餐廳,因為台灣的外食比例相當高,我們在出外用餐的時候,是否會詢問餐廳的食材選擇?餐廳可能回答的是國外食材,但相對來講對台灣在地的食材不夠重視。今天來分享的兩位,一位是生產者、一位是廚師,來聽聽看兩位如何提供符合永續食材的不同選擇。

台灣好漁的創辦人陳敬恆,希望運用商業的銷售模式來解決水資源的問題:水太多,會淹水;水太少,會缺水;水太髒,是水汙染。賣魚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陳敬恆分享對未來十年的趨勢想像:環境氣候變遷、水源枯竭、糧食缺乏、經濟衰退等等,這是人類在不斷透支自然資源的結果。台灣好漁從友善養殖開始做起,讓環境平衡,才能持續生產,背後是要解決飢餓與水資源的問題;未來將進一步將模式複製到貧困地區,解決他們的經濟問題。

為何從漁業開始做起?從全球用水量占比來看,農漁業佔70%,如果可以解決其中一半的問題,給工業與家庭使用都還有剩,因此想試圖解決這個問題:養魚的用水怎麼來?陳敬恆分享影片,以嘉義東石為例,傳統的養殖魚塭因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倒灌、土壤鹽化、逢雨必淹。其實這是台灣沿海地區普遍遭遇的問題,從彰化到屏東都是地層下陷區,而台灣好漁採取友善養殖來對應:一般魚塭高度大概是2米左右,我們加深到5米,連結到淺層地下水(即伏流水),減少超抽深層地下水、減緩地層下陷,如同影片中專家所提,還具備有蓄洪池的功能;此外,以生態過濾水質的方式,減少換水的頻率;最後,少放藥以避免水汙染與土壤破壞。這是我們在鼓勵、推動的養殖方式,帶來的好處包括降低治水預算、減少傷亡與財物損失等等。事實上,目前對養殖業沒有所謂友善漁業的標準,但我們正在與其他單位合作設定自我檢視的標準;也歡迎大家響應,支持我們的商品,改變未來,從一條魚開始。

陳敬恆補充,台灣好漁,如何保證銷售的是好魚(品質)?一般民眾去傳統市場買所謂的現流魚,其實從魚貨捕撈到市場販售,中間的運輸路程都需要8-12小時;水產最講求新鮮,如果沒有低溫控管,很難控制品質。台灣好漁捕獲後急速冷凍,運輸全程有嚴格溫度控制,以科學方式來控制品質;此外,友善養殖可檢驗是否有藥物或重金屬殘留,這也是傳統現流魚貨較難做到的。

來自花蓮的海洋主廚曾璽文,海洋深刻的存在他的日常生活當中;因在網路上分享漁獲處理與相關知識的影片,累積了不少粉絲,笑稱自己是奈米級YouTuber。

做永續海洋的起心動念,是近年來去魚市場,發現魚越來越少也越來越貴,追根究柢尋找原因,發現和現今海洋生態有很大關係:隨著科技快速發展,捕魚、保存與資訊的能力大幅提升──船開出海,用聲納往下打確定魚群位置,網具下去全部抓起來;以前魚賣不完會壞掉,有時候就不會抓這麼多,現在魚抓上來,在船凍-60度的冷藏空間冰凍著慢慢賣。此外,現今網路發達,在海上就可聯絡賣家,遠洋漁船可以聯絡各國賣家銷售魚貨。科技拉長保存期間並加速捕捉與銷售的過程,為求商業利益最大化,人們無限度地消耗資源,將導致海洋生態絕種。

曾璽文認為,最大的問題在於「漠視」,沒有人在乎這件事。我們身為海島國家,人民卻對海洋非常疏遠,也欠缺相關法令管理。作為一個廚師,可以做些什麼事情?曾璽文找到突破點:因為大家最注重「吃」,故展開食魚教育,從產地到餐桌,帶民眾去漁港感受環境、瞭解魚怎麼來、採取哪種捕獲方式,去市場瞭解銷售過程,然後回到廚房實際操作、教導魚如何料理。慢慢的在花蓮也尋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努力、互相支持;曾璽文認為,談永續,但也要活下去,「商業藉由文化昇華,文化藉由商業永續」,兩者應該是相互包容而非對抗。

隨後曾璽文展開海洋知識科普:魚從哪裡來?台灣有大洋洄游、近海礁石區與深海礁石區三類魚種,各有不同的外貌特色;魚怎麼抓?包括一支釣、延繩釣、拖網、底拖網、刺網(流刺網、底刺網)、定置漁網等,會在魚體上留下不同的捕抓痕跡。瞭解魚種與捕撈方式後,才知道怎麼吃才永續(挑選大洋洄游性魚種、採用一支釣 / 延繩釣 / 定置漁網捕撈)。

想要留給下一代什麼樣的海洋?曾璽文希望能進一步發揮公民力量,關心海洋永續議題。曾璽文總結自己推動的是食在文化:從飲食做切入點,將永續理念融入在日常生活裡;文化是一群人的生活,如果大家都知道魚怎麼挑、怎麼吃,才能創造自己吃魚的文化,進而改變生態、改變環境。身為海島子民,期許大家都能具備這樣寬廣視野與文化底蘊。

從養殖到海洋,今天談的生產系統實務,如何達到永續?如何化成行動?主持人蘇小真做了簡單的收尾讓在座聽眾參考:食物沒有想像中容易取得,要珍惜不浪費;而我們在購買或外出用餐時,可以多詢問店家所銷售、所料理的魚從何而來?消費者的提問可以督促店家更加精進。

消費者有意識的選擇,願意支持永續轉型,將會帶動企業、政府隨之改變;我們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每個你我都是一個改變的力量,永續需要大家一起前進。

推薦閱讀
華山文旅學
【熱情與永續的延續】從地方事物創造生活裡的想像力
華山文旅學
- 【 意料之外的美麗與希望 】 - 創造滿懷幸福感的未來
華山文旅學
【熱情與永續的延續】在地文化發信地-老屋的味道與記憶
華山文旅學
【鹽不只是鹹  蜜不只有甜——島嶼風土滋味】
華山文旅學
【創造滿懷幸福感的未來】維護傳統提攜未來-文資教育培養皿
華山文旅學
【朝理想的烏托邦一同前進】熱情的青年啊,你的家鄉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