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文旅學28
Apr 08, 2021
【朝理想的烏托邦一同前進】用設計,增添地方風采-為傳統物件賦予新價值
華山文旅學28
Apr 08, 2021

講座日期:

2020年12月26日

講者:

北緯26度島嶼顏色 / 郭雅萍、蔡沛原

藺子 共同創辦人/ 廖怡雅

主持人:

5% Design Action 執行長 / 楊振甫

內容簡介:

想要吸引人們走進地方,除了透過展示當地風土物產、獨特文化物件、體驗地方生活與參與在地慶典盛事之外,如果能夠利用好的設計展現地方特色,搭配打動人心的產業故事、翻轉具有文化底蘊的創新產品,或許能讓地方產生更具創意的服務與魅力。

這一次華山文旅學從設計的角度出發,邀請兩組利用巧思振興在地傳統產業以及翻轉當地傳統物件的團隊,分享如何透過設計替地方增添風采,給予傳統物件新的價值,讓地方得到更多關注。

 

講者簡介:

北緯26度島嶼顏色 / 郭雅萍、蔡沛原

環境和設計自古以來便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顏色也是容易讓人留下記憶點的元素之一。

「北緯26度島嶼顏色計畫」是由具備建築、景觀與設計專業的成員所組成,由雅萍老師帶領的團隊中也包含了本身是馬祖東引人的設計師沛原,成員們透過在馬祖蹲點的方式找出屬於各地的代表色。

透過利用色彩測量儀爬梳馬祖獨特的地景,從當地的海水、植物、戰地風光、建築材料中汲取出黃魚黃、淡菜黑、石蒜紅等18種可以代表馬祖的顏色。去年引起關注的全新設計東引門牌便是取自計畫中專屬東引的藍綠代表色,而門牌不只運用在地的顏色,也在角落放上當地珍貴的植物「凹葉柃木」做為點綴,成為極具特色的指標系統。

而計劃本身除了藉由景觀系統評估馬祖各村的環境,後續也以參與式工作坊與在地居民溝通,藉此提升居民對於生活環境中對於色彩的關注,更期望能將北緯26度島嶼顏色計畫的成果塑造成在地人皆能認同的馬祖色。

藺子 創辦人 / 廖怡雅

苗栗苑裡因出產台灣特有種正三角藺,因此有「藺草原鄉」的美名,而藺編工藝在日治時期更是僅次於米、糖的第三大出口品,因此藺草編織不僅是當地居民的共同回憶,更是一般家庭重要的經濟來源。

然而隨著工業社會的到來快速的塑膠製品取代了需要時間累積的藺草編織產業,這也讓許多擁有編織技藝的婦女們逐漸脫離藺草編織,為了不讓這項傳統技藝與產業凋零,怡雅與其先生易紳於2016年創辦「藺子」,以「傳承這份美好技藝」及「給工藝師更好的就業環境」為目標,努力讓藺編產業繼續傳承。

因此「藺子」以傳承為核心,透過記錄藺編工法,將編紋拆解並數位化成年輕人看得懂的課程,透過完整的教學系統讓工法延續下去。而新世代的藺編亦加入許多設計元素,除了勾起長輩們的回憶之外也讓新世代的年輕人能夠接受這項逐漸轉型的傳統產業。

 

活動花絮

一個環境為什麼漂亮,可能是海水、岩石和芳草,搭配起來帶出漂亮的景緻,大家都會看見風景的美,但經常忽略景致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顏色的美。郭雅萍以南竿一棟雞舍為例,雞舍的主人以回收的酒瓶作為房屋建材,以水泥填滿瓶間空隙,形成一道酒瓶牆。這間小屋子其實只是屋主作為雞舍儲藏室使用,使用酒瓶作為建材並未有任何美感的考量,島嶼團隊一次偶然的機會進到內部,陽光透過玻璃照射出酒瓶的顏色,藍色與橘色光線冷暖交融的景色讓大家看得目瞪口呆,屋主也表示,從未觀察過自己的房子有這麼漂亮的色彩。

 

      顏色對於環境的影響,馬祖就有活生生的例子。某一年馬祖當地的熱心民眾,帶著印有義大利五漁村美景的月曆,到鄉公所提議也這樣子改造馬祖。當時為了發展觀光等緣由,鄉公所便帶著色票給屋主們選擇,而民眾通常會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馬祖就因此變得五顏六色了。

      然而事實上義大利的五漁村並未使用如照片中的鮮豔色彩,照片呈現的都是後製的成果,實際到訪過義大利的蔡沛原也利用演講導正民眾的觀念,她希望大家知道,那些後製的七彩顏色,對於環境整體視覺來說,是不合適的。也因為這樣七彩的景緻,馬祖登上了新聞版面,負面的評價出現,才使當地民眾開始認知色彩對環境的重要性。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發現鮮少接觸美感教育的普羅大眾,對於色彩的觀察與使用都是陌生的。因此,北緯26度島嶼顏色團隊,在一整年的時間中,用科學的方式將12個島嶼的顏色濃縮,結合專家、學生、居民,利用工作坊推廣意念,凝聚共識 ; 也舉辦了孩童的色彩小教室,利用積木引導孩童了解色彩與環境協調的關聯性。

 

      而團隊的在島嶼上的色彩調查是相當科學化的,使用的是NCS自然色彩系統,不同於大家耳熟能詳的Pantone色彩系統,NCS是一個顏色均取自於大自然的系統,因此放在環境中是相當協調的,並不會過於突兀。在調查過後,團隊也會將調查結果與南竿、東引的居民們分享,拍照記錄的景緻也會製成明信片,搭配文字分享於臉書,讓更多人們了解日常的顏色美在哪裡,以及在日常中如何用較不打擾環境視覺的作法使用色彩。

 

      在團隊的色彩計畫中,保留並向外推廣馬祖在地特色也是十分重要的考量。馬祖因地緣關係,擁有十分濃厚的軍事色彩,但隨著時代變化,許多因戰地考量而使用的彩繪已漸漸失去功能,突兀的色彩淪為視覺破壞點。團隊也致力於改善迷彩等花紋與環境的協調,與官方團隊溝通,提供專業評估建議。

      團隊也將馬祖當地常見的物種:黃魚,身上的灰色與黃色應用到碼頭建築的視覺色彩中,這樣的顏色組合也正巧與Pantone2021的年度代表色亮麗黃和極致灰不謀而合。

 

      團隊一項很具代表性的成果,就是馬祖的門牌設計。馬祖的海域,因受深度、霧氣、溫度影響,加上花崗岩礦物質的流入,會使海水的藍色中帶有綠色,在色彩系統中為B50G,意指藍綠各50%。團隊使用這樣十分特別的藍綠色作為門牌的主色,搭配沈靜的白色,使門牌安靜地掛在房屋的門邊,在馬祖這樣的古樸聚落中,不會喧賓奪主搶走房屋的風采。也因應馬祖房屋經常為花崗岩凹凸外牆的緣故,將門牌分塊製作,在擁有美感的同時,也兼具實用性。

這樣的門牌設計使團隊在2020獲得了金點設計獎,不只是獲得設計界的殊榮,也使當地政府更能重視環境中的色彩與設計。

      如何拿捏色彩的應用,對於團隊來說是個挑戰,在尊重自然地景和聚落街景現況的同時,如何說服當地居民並活用地區的特性,維持鄰近色彩的連續性與秩序,都是團隊持續努力的項目。雅萍也表示,團隊在粉絲專頁中都會發布許多與馬祖、與顏色相關的文章,期望透過社群媒體,能讓更多人重視色彩,認識馬祖,期望能與大家東引相見。

------------------------------------------------------------       

另一個團隊藺子的講者廖怡雅,畢業於工業設計學系,專長是產品設計。讀大學的時候,跟隨國科會的專案,來到了苗栗苑裡接觸當地的老人家。在這裡,許多老人家從事著藺草工藝品的編織,精巧手藝堪稱國寶級的技術使廖怡雅驚呼,也感嘆在台灣生活如此久了居然都尚未接觸到這樣的技藝。

      這樣的機會使廖怡雅與苑裡的藺草工藝相遇,身為臺南人的她,與身為苑裡當地人的先生,為了傳遞這份珍貴的技藝,兩人便在苑裡創業了。

      台灣的蓆製品出口量,曾經是僅次於大家熟知的蔗糖與茶葉的,光是藺草帽一年就可以出口一千五百萬頂。在這龐大的產業鍊背後,最重要的便是編織這些工藝品的女工們。這些女性平均從七歲開始學習編織,許多都是從童年編到成家,編到年華老去,在整個產業輝煌的過程中,她們就是最好的見證者。然而在六零年代工業化後,編織產業便漸漸走向下坡,工業化使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由於進入工廠工作的收入優於編織,年輕的人力便會轉向工廠,使得編織人力越來越往中高齡集中。

 

      而在銷售方面,編織完的工藝品都是賣給帽蓆堂販售,同樣是受到工業化的影響,帽蓆堂為了生存會將收購價壓低以平衡成本,連帶的仍在從事編織的阿嬤們收入也會降低,如此一來會導致阿嬤認為自己從事的是不值錢的工作,便不想將其傳承給兒女,甚至會想阻止年輕人踏入這個產業,使技術面臨斷層危機。怡雅深入瞭解後,不忍藺草編織產業就此消逝,為了能幫助產業復興,她停止了博班的課程,親身投入當地,讓更多人看到這些古老技術的珍貴。

 

      儘管有著產品設計的專業,在創業的過程中,廖怡雅發覺經營品牌仍需要顧及非常多的層面,不只是商品的質量要夠,行銷與經濟等等都是重要的環節。以經濟面來說,資金始終都是經營品牌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雖然政府有撥給補助給團隊,但沒有完整的商業模式支撐品牌,是沒有辦法使品牌長久發展的。於是便從參加市集活動擺攤開始尋求機會,籌措資金,廖怡雅說,擺市集是相當有趣的體驗,因為她參加的許多小農市集,都主要是販售蔬果的攤商參加,因此常常會出現眾多的蔬果與精巧的藺草包包一起出現的逗趣景象。在跑了半年的市集活動後,藺子實體工作室終於開幕了,而廖怡雅選擇了曾經的帽蓆堂最大集散地:天下路,作為工作室的起點,希望能為藺編產業承先啟後的發展。

 

      在產品方面,廖怡雅認為若產品不夠吸引人,很容易淪為只是「賣可憐」的產品,只能打著產業快死亡的悲情牌。真正好的運作,應該是產品本身就要夠有魅力且夠吸引人,再額外加上產業背後的故事,讓產品整體更加動人,連帶使產業蓬勃發展,讓每一位參與的員工都為自己的工作感到驕傲。

 

      廖怡雅希望能利用產品與民眾溝通,讓各個年齡層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而製作的過程中,不只是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廖怡雅更注重的是讓編織阿嬤們編的開、製作的有成就感。文建會曾經會收購阿嬤們編織的名片夾作為禮物贈與賓客,但隨著阿嬤們年齡的增長,名片夾的品質逐漸產生差異,差異便會導致阿嬤自信心下降,為了使阿嬤們重拾自信心,廖怡雅便會利用商品全部賣光了等等的說法,讓阿嬤們知道自己的作品,還是相當珍貴且有價值的。重新車縫阿嬤編織的草蓆也是調整品質的作法,例如讓阿嬤們僅編織平面草蓆,工作人員再將其車縫成提袋等產品,利用這樣的方式,可以給予草蓆更多的新生命。

 

      品牌也會因應各個阿嬤的特色,推出富有個人編織風格的商品。例如某位名為阿滿的任性阿嬤,經常依照自己的想法,製作出與指示不同的花樣。原先這樣的隨性讓工作人員們有些困擾,但後來便想出既然阿嬤有自己的創意,何不就讓阿嬤自己推出自己的帽款,利用限量手工帽的作法,讓阿嬤有盡情發會的機會。

 

      從上游的草農、中游製作、產品開發,到下游的行銷藺子都會顧及。上游的草農就是一大課題,由於許多草農都會擔心藺編產業沒落,種植藺草會血本無歸,於是紛紛改種其他作物,因此藺子工作人員也會投入種植工作,協助草農照顧、收割藺草。在農忙時,所有門市人員或行政人員,都要參與農事,讓打包藺草交予阿嬤的過程更有效率。

 

      雖然廖怡雅致力於保存和鼓勵阿嬤持續編織,但隨著年歲增長,許多阿嬤依然會在過程中離去,同時便會有許多編織的技法隨著阿嬤一同消逝。因此廖怡雅便開始製作工法紀錄,作法是派出一位專員,負責記錄與繪製編織工法,讓這些珍貴的工法,能永續長存在作品中。

      藺子也有參與世界展望會,協助媒合台中的弱勢婦女就業的活動,讓婦女們能在家以編織賺取薪資,藺子會將訂單發給編織班,將片狀的編織單發給媽媽們,也會讓婦女會學習加工或車縫,協助藺子產品生產。也利用線上募資平台的計畫,讓帽型有更多造型變化,花合不同的布花設計,讓藺子產品更生動、更創新。

      在經營的路上,廖怡雅始終懷抱著莫忘初衷的想法,與先生一同推廣藺邊產業,一路上不只希望是復興產業,更希望是能為藺編產業加值,期望在未來,能有更多人認識藺編,支持藺編發展。

Q&A

Q1工作過程中最大的挑戰?

A島嶼顏色

郭:在計畫不成熟的時期,與政府溝通其實相當困難。雖然是以科學實驗做色彩調查,但政府機關仍然經常無法理解,甚至會質疑團隊的執行可行度,團隊會透過顧問、專家等提供專業意見,才能在反反覆覆的過程中說服政府機關。

蔡:在台北接受教育後把美感概念帶回馬祖家鄉,要說服民眾把房屋重新油漆顏色相當困難,過程中是先利用推廣美學社區課程,讓民眾有辦法理解、接受色彩介入生活。

A藺子

一開始阿罵們會很質疑和抗拒廖怡雅提供的設計圖,因為阿嬤們習慣於自己的工法,對創新會較於排斥,且相對於阿嬤們廖怡雅屬於外行人,設計圖經常是不可行的,廖怡雅便會親自投入與阿嬤學習,從了解阿嬤編織邏輯中生出模型,說服阿嬤讓阿嬤挑戰,挑戰成功便會有成就感,便能一起有創新的合作發展。許多阿嬤到最後甚至會對產品有自己的設計想法,還會協助品質管理等等。

Q2有什麼話想跟當初踏入計畫的自己講?

A島嶼顏色

蔡:其實兩年前的計畫其實完全不同於現在,原本是要出國讀書的。不要瞎折騰了!做就對了

郭:立定目標往前衝就對了!儘管波折不斷,成果會跟初心一樣甜美的。

A藺子

想做就做吧!堅持自己的理想!

Q3如何激發學生的創意?

A郭:在實務中學在設計系課程中是很重要的,例如會帶學生到部落,透過幾天的設計課程激發能量。做設計不能只在學校做實務,要走出學校創造溝通機會才有價值。

Q4從設計到創業到管理,如何找到定位?

A藺子:從做中學是最好的成長方法,計劃書、財務報表等都是慢慢從實務中學習,曾經出現財務出包的糗事,曾經將七萬塊轉成七十萬,也會受到政府委員的攻擊,在過程的管理都只能不斷改善。

Q5為何不與鄉鎮做對比色?

A郭:在對比中會有協調色或協調對比,環境中較適合協調對比。

Q6藺草如何走向國際?

A藺子:日本是最大的目標,目前是透過小額合作,會在小店寄賣。近期本來有和香港合作卻也因為反送中和疫情而有終止,但會像巴拿馬的編織或更多同業看齊。

推薦閱讀
華山文旅學
【創造滿懷幸福感的未來】書寫秘密的地方基地-留下對未來生活的期待
華山文旅學
【打造半農理想國 來去深溝做自己】
華山文旅學
【你我日常的「食」農生活】
華山文旅學
- 【 意料之外的美麗與希望 】 - 創造滿懷幸福感的未來
華山文旅學
【不完美變身的好完美——格外品大集合】
華山文旅學
【朝理想的烏托邦一同前進】君不老,心如花-時間淬鍊後的智慧比你想的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