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文旅學28
Apr 08, 2021
【熱情與永續的延續】傳統基因,現代瀰因
華山文旅學28
Apr 08, 2021

講座日期:

2019年10月19日

講者:

甦活創意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張庭庭

河邊生活、臺灣工藝美術學校創辦人/陳明輝

主持人: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于國華


內容簡介:

瀰因(meme)是英國演化生物學家道金斯(Clinton Richard Dawkins)創造的名詞;相對於經由遺傳延續的「基因」,瀰因透過傳播擴散,形成文化的影響力。

工藝和傳統行業,是過去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隨著工業化、商業化帶來的進步,這些老技藝、老店家逐漸失落與凋零。但這些逐漸消失的技藝與商業模式,存在著社會文化發展的基因。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美學連結的方法,將文化基因轉換成為現代生活美學的瀰因,帶領我們認識共同的過去,重建未來的認同。

近年臺灣興起老街建築與傳統空間再利用的熱潮,文創產業的加入,成為新興消費潮流。許多人也突然意識到,這股懷舊的氣氛中,真正消失的是老行業和老店家。如何讓這些逐漸失去光彩的店家或技藝,重新回到現代生活?

講者簡介:

張庭庭以企業顧問的角色,過去十多年協助兩岸眾多老店轉型,將傳統產業的文化基因,透過商業模式的重新定位,轉型為現代消費的創新需求,成功地給予許多老店創新生命。陳明輝致力臺灣工藝的保存與研究,受到前輩藝術家顏水龍推廣臺灣工藝的啟發,近年發展「臺灣美術學校」,將工藝推廣課程帶入不同的領域,也讓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連結。

------------------------------------------------------------       

活動影片:

------------------------------------------------------------       

活動花絮:

老店家新生命

張庭庭以企業顧問的角色,過去十多年協助兩岸眾多老店轉型,將傳統產業的文化基因,透過商業模式的重新定位,轉型為現代消費的創新需求,成功地給予許多老店創新生命。講座中分享改造迪化街和大稻埕店家的例子,有經營快百年的青草茶店、有看起來幾乎都長一樣的南北貨行、中藥行,而迪化街附近本來就是這幾種產業的集散地,店家的性質很容易重複,因此要進行特色化經營,才能使改造的店家脫穎而出。

而特色要去哪裡找呢?當然是從自身的故事去挖掘。在和店家交流一來一往之間,張庭庭努力尋找可以發揮的特色,有些店家是經營者的身世很特別,來自非台灣本島,有的是店家保存富含歷史價值的藥草箱,有些則是是針對產品去特色化經營。

找到差異點是改造店家最關鍵的一步,得到這把鑰匙後便可以輕鬆解鎖後面的程序。張庭庭在講座中分享的例子其實可以觀察出一個公式,首先找到核心價值後定苗、顯化、深化、放大,加入品牌故事,針對店家特色去改造店面、改包裝,利用提升店家形象帶動網路銷。

店家改造與塑造品牌

張庭庭也在講座中不斷強調,其實她真正在做的事情不完全是店家改造,是塑造品牌,而這兩者的差異在於店家對於大眾後續的影響。只論店家改造其實很容易,選定一種新風格裝潢店家也算翻新的一種,但缺點就是很容易被取代和被大眾忘記,若店面消失又沒有經營網路生意很容易被時代淘汰。

品牌的意義就在於它獨一無二,有自己的故事和定位,與市場同行辨別度分出高下後,就能抓住消費者目光,讓自己的曝光度更上一層。有了品牌的核心思想後再去做經營,即使未來店面被拆遷了,在市場上依舊擁有識別度,更不用說在現在電子商務當道的時代,大部分的店家早在網路有設置通路,實體店只是提供顧客體驗,主要的交易還是在網路上進行,因此有許多參與改造的店家不僅實體店的營業額增加,網路商店的業績更是以翻倍成長,由此可知品牌的力量是很可觀的。

------------------------------------------------------------       

保存技術的初心

陳明輝致力臺灣工藝的保存與研究,近年發展「臺灣美術學校」,將工藝推廣課程帶入不同的領域,也讓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連結。但,為什麼他要推廣工藝?

原來這一切都要從最一開始講起。

陳明輝在2008年開了一家「河邊生活」台灣工藝品專賣店,在真正接觸市場面後卻面臨年輕一輩的消費者對竹、藤等天然材質工藝品的不熟悉,以及在生產端工藝師嚴重不足的雙重挑戰,於是他決定從源頭開始思考,為什麼我們會對這些傳統工藝感到陌生?原因是因為時代變遷,這些物品和生活脫節,大家不再使用後,這些手藝也漸漸失傳,工藝師也日漸凋零。

找到原因後,陳明輝開始思考如何讓工藝回到現代日常生活,並且開始思考更深層的問題:如果他推廣工藝的目標並不只開零售店,那他還可以做什麼?就在這時,創立台灣工藝美術學校的想法誕生了。

「通過工藝讓文化與美感回到現代日常生活,同時創造穩定地方創生模式」這是成立台灣工藝美術學校的最終目標,藉由推廣工藝教育,改作知識服務業,喚醒社會大眾對於工藝的重視,等市場穩定後自然可以實現地方創生的願景。

工藝教育一開始的受眾沒有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體驗,屬於單純的推廣活動,但隨著活動日漸成熟,台灣工藝美術學校開始針對教師還有大學就讀相關科系的年輕人做培訓,發展的程度也開始深化。培養種子教師是希望工藝教育的推廣不再只停留在表面,請工藝師傅將技藝親身交授給有相關背景的種子教師,希望加上年輕人的創意,可以傳遞給更廣的民眾。

未來方向

目前台灣工藝美術學校努力的方向是往回紮根,配合教育部的課綱與學校合作,和種子教師合作,進入學校教授課程讓小朋友體驗工藝,藉由從小教育讓新一代更認識這門傳統行業,以及培養感受「美」的能力,扭轉大眾對於工藝老舊、沒落的想像,呼應了陳明輝的理念「藉由工藝讓美回到日常生活」。

綜合以上的經驗分享,可以歸納出兩者都是以新的創意去翻轉傳統,但並不是一昧的抹滅過去,也不是直接建構新的事物,而是在過去和現在之間找出一個切入點,從頭去釐清脈絡,梳理順序後再加入新的創意,使整個產業再度活絡。

 

------------------------------------------------------------       

現場活動照

推薦閱讀
華山文旅學
- 【 意料之外的美麗與希望 】 - 創造滿懷幸福感的未來
華山文旅學
【省錢與環保之間——SDGs和旅遊有關係嗎】
華山文旅學
- 【 意料之外的美麗與希望 】 - 熱情與永續的延續
華山文旅學
【朝理想的烏托邦一同前進】地方創生的21堂課-青年如何參與地方創生,創造自己的志業與事業
華山文旅學
【不完美變身的好完美——格外品大集合】
華山文旅學
【熱情與永續的延續】光復河山-環境資本主義的實踐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