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客觀條件來看,池上也是一個必須看天吃飯的小農村。但近年來這個偏鄉小鎮卻吸引國內外觀光客爭相造訪,甚至成為台灣地方創生的最佳典範。許多人以為是雲門、台灣好基金會成就了池上,殊不知池上居民才是這個地方蛻變再生的靈魂人物。將近20年前,池上居民就歷經困難重重的認證過程打造池上米品牌,進而奠定良好的地方經濟基礎;10年前池上居民開始自發性與台灣好和雲門等團體攜手打造農村藝術生活,終於成就這一頁美麗的篇章。
池上的地方創生,奠基於良好的農業經濟發展,而「池上米」品牌的誕生,是將池上稻米產業推至穩固地位的關鍵契機。談起「池上米」認證,幕後推手梁正賢笑說:「當初其實是看到農委會雜誌《鄉間小路》在宣傳有機米,心想可以提升米質,不妨試試看,種了兩年後才發現這是環境議題,整個聚落要一起,很不容易!後來我們決定要做池上米的產地認證。」
「池上米」品牌認證之路
於是,梁正賢和池上居民從2001~2003年開始推廣「池上米」這個產地品牌,還特別到多家百貨公司舉辦池上米展售。2004年正巧碰上農糧署舉辦第一屆全國良質米競賽,池上米不負眾望拿到了冠軍。2005年終於正式貼上第一張證明標章。這個標章得來不易,更象徵著一段顛覆性的蛻變。
梁正賢解釋,當池上米變成一個品牌,就代表所有池上農民必須採用統一、系統化的管理流程,因此剛開始的兩年半,他花了非常多心力在與農民談教育訓練及制定規範,包括驗土、驗農藥殘留、紀錄等等。全新的科學種田模式也讓農民日常工作內容變成不斷開會、參加講習班、觀摩、做紀錄,和以往截然不同。
但梁正賢說,一切都很值得,因為有了產地認證後,池上農民的收入變得更穩定,即便遇上氣候、產量異常,都不會因為市場價格波動而影響收入。「畢竟,有了安穩的生計後,人們才有餘裕談『生活』。」
台灣好攜手在地,打造農村藝術生活
2009年台灣好基金會成立,那年八八風災台東受損嚴重,台灣好基金會帶著募款到台東重建,輾轉到了池上。李應平回憶:「跟很多人一樣,一開始對池上的認識,只有池上便當。但真正來到池上,看到這麼美的景色,我心想,如果台灣有這麼美的小鎮,為什麼大家還要往日本、往歐美跑?」池上人對稻米栽種用心、對環境保護,農閒時還有很多繪畫班、讀書會的活動,追求心靈富足。這些生活價值觀深深打動了這群「天龍國」來的基金會成員,吸引他們停留在此、深耕池上。
但一群都市人要融入農村談何容易,李應平說,經營地方的秘訣就是「蹲點學習、觀察探訪、融入參與、溝通論證、創造實作、等待發酵」,身段放得越低,越能理解在地!因此,基金會不是一去就想著要辦活動、要改變,而是先參與地方原有活動,觀察地方的需求,再漸進地和居民溝通想法、來回討論,一切尊重在地的決定。
某次餐敘中,池上居民在對話中拋出點子: 「秋天在池上還能做什麼」、「如果在175公頃的金黃色稻田上能有一場音樂會就太棒了」。基金會隨即動了起來,邀請音樂家陳冠宇在一望無際的稻田中舉辦鋼琴獨奏,這震撼視覺的演出畫面第二天便獲美國時代雜誌網路版選為全世界最美的照片。
這場音樂會為台灣好基金會在池上奠定了基礎,接下來基金會也持續和居民合作舉辦四季活動,更攜手改建穀倉藝術館,成為在地的文化精神中心。
步上國際舞台,雲門與池上共創共好
2012年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邀請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為池上創作,林懷民赴池上駐點一年後完成了作品《稻禾》。2013年,雲門舞者們在這露天劇場以池上的自然風光為背景演出《稻禾》,吸引紐約時報以半頁篇幅刊載這個美麗的畫面,而這支舞也成功打開了池上在國際間的知名度。
林懷民說:「看到那麼美的演出畫面,就連外國朋友都一直在問『那是哪裡?』不過大家要知道,不是雲門成就了池上,而是池上造就了雲門《稻禾》。」他強調,打造這個天地人合一的劇場並不容易,其中最困難的是,這一大片稻田分屬於300個地主跟農夫,每一小塊地種的米種不同,插秧收成時間也不完全一樣,為了演出當下一眼望去都是漂亮的金黃色,所有農家必須串連起來,用科學計算的方式,回推插秧、收割時間。
光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數百人齊心協力的配合,林懷民感激地說:「我甚至看到農會發出公文,公告在雲門演出後的第二天才開始收稻子,為的就是確保演出時,觀眾能夠看到無邊無際的美麗稻田。」由此可知,池上的美不只源自天然,更多是因為在地人的美感與選擇,才得以維持。
創生之後?藝術文化其實都是生活的事
有了各式各樣的藝文活動和川流不息的觀光人潮後,池上有什麼不一樣嗎?目前擔任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的梁正賢說,這五年來池上轉變很大,雖然依舊是個農業小鎮,但經濟上池上得到了農業以外的觀光收入,產業發展也變得更多元活絡。
值得一提的是,池上原本是偏鄉地區,孩子們的資源少與外界的連結也相對少,但自從2013年雲門舞集來到池上,池上國中的同學接受雲門培訓擔任演出現場的志工,他們優異的表現獲得許多觀舞民眾讚賞。而當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這些孩子身上並給予肯定時,孩子們得到前所未有的信心,後來甚至學業成績和各方面表現都變好了。
梁正賢說:「池上國中整個氛圍改變了,就連對外比賽也屢創佳績,可見成就感和自信給了孩子們很正向的幫助。」林懷民也開心表示:「其實,文化、藝術到最後都是生活的事,孩子們的素養也是從耳濡目染累積起來的。」
的確,每個地方問題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翻轉,還是必須回歸到生活、回歸到在地人的想法,如同李應平說:「經營地方創生最關鍵的除了錢和人,就是時間,要慢慢討論溝通,然後靜待發酵。」人們投入多少,時間會給予回饋,而池上就是最好的證明。
⏤ 池上地方發展的關鍵因素 ⏤
1. 「池上米」品牌認證奠定良好經濟基礎,有了安穩的生計,才有餘裕談「生活」。
2. 台灣好基金會攜手池上居民共創,秘訣是「蹲點學習、觀察探訪、融入參與、溝通論證、創造實作、等待發酵」。
3. 經營地方最關鍵的除了錢和人,就是時間,要慢慢討論溝通,然後靜待發酵。
4. 池上的美不只源自天然,更多是因為在地人的美感與選擇,才得以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