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的某天中午,我正搭上計程車要趕去信義區開會。司機是個慈祥的大叔,得知我是個雜誌編輯(我還熱心補充這是個辛苦活),「編輯不就是把內容收到後放上或是貼上去就好了嗎?」他驚訝地大聲回應,那時我才知道隔行如隔山,而且「編輯到底在做什麼」更是個謎(難道快變成都市傳說了?)。基於想要推廣自己工作內容的堅持,我跟司機大哥詳細解釋了編輯真正的工作內容,也成為撰寫此篇的靈感來源。
我20~30歲的人生幾乎都在廣告和設計圈裡打滾(充滿血淚),之後因緣際會開始雜誌編輯的生涯。說來慚愧,這是我自認人生中最不可能做的一份職業;我痛恨看書閱讀文字,不覺得自己特別有耐心,也沒什麼文采,但雜誌卻是我從小到大的生活養分來源,身為出版圈資歷非常淺薄的一員,談起對於出版對於紙本的看法,可能也不是那麼能夠表達出什麼深奧的道理或是感想。但成為編輯之後,對於這個角色真的,真的,著實敬佩。
在至今依舊不算長的編輯歲月裡,我深深覺得「編輯」是個不能以單面向來看待的角色。你看到的所有出版品當中,每個微小細節都是編輯在各個面向上深刻努力與付出的證明(無論是你留意到的或是從未留意的各種部份)。當他們要跟讀者溝通的時候,身份會切換成轉譯者或是策展者的模式;他們得跟作者或受訪者溝通的時候,身份得切到公關;他們跟美術設計溝通,檢視版面的時候,思考也得用一下右腦,把美感的累積和設計溝通語言拿出來;想企劃的時候可以天馬行空,但撰稿審稿跟文字奮戰的時候,他們得回到精準卻又能表達感受的狀態。一本刊物的誕生,從寫文字、算成本數字、對版面、看印刷,編輯是猶如懷台十月的母親,全程親身參與。沒有千手千眼,大概也得有個三頭六臂了。很多圈內人常笑說紙本已是夕陽產業,而編輯真的是像堅守崗位的手工職人,我聽在耳裡倒覺得這是一種敬意,因為時代漸漸數位化,大家熱愛即時資訊帶來的快感,編輯在做的,依舊是在deadline當中,精心熬出一個精彩的內容,這也就是「編輯」真正的意義,而不是只負責將內容轉發貼上的消息散佈者。印象中設計大師Lars Mueller曾說「做一本書就像是一個建築物誕生的過程。」下次你再翻閱書本雜誌時,這句話或許會讓你更了解編輯,以及了解他們在不眠不休的日子裡,為紙本貢獻的心力。印象中前輩李惠貞小姐跟我說過「能把編輯工作做好的人,絕對能勝任任何職業。」體會過一輪下來,終於知道原因。
這世上唯一不變的事就是萬物皆在改變,出版人面對紙本的消弭與數位化的衝擊,依舊在找尋往前進的方向。但我想雜誌與書本並不會消失,因為有熱情的編輯者一直在努力著,堅持著,以及改變著,讓紙本繼續走進未來。
包叔平 Marianne Pao
小時候最討厭看書與寫作文,因此熱愛翻閱漫畫與時尚雜誌。大學唸德文,沒想到長大後竟意外成為廣告文案與雜誌編輯。至今依舊覺得改善健忘、粗心與亂花錢與太隨性的陋習是一生的志業,認為編輯是全世界數一數二高難度的工作。現為《Shopping Design》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