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過去30年來,空間蛻變從台北酒廠舊廠區活化為華山藝文特區,又轉型成創意文化園區——前世今生成就現在的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本次華山會客室邀請到竹圍工作室創辦人蕭麗虹及匯川劇場藝術總監張忘,他們見證過華山30年的歷史足跡,將分享華山如何成為今天的華山,華山的下一步又該走向何方。
Guest|蕭麗虹
竹圍工作室創辦人,每年遴選青年「創藝工作者」提供其工作室以專注創作。也曾任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理事長,經營「華山藝文特區」。
Guest|張忘
匯川聚場藝術總監,擔任「無垢舞蹈劇場」、「優人神鼓」等表演藝術團體的舞台設計。他曾與「金枝演社」在1997年以藝術「佔領」被公賣局閒置多年的華山酒廠。
Host|王榮文
遠流出版人、台灣文創的實踐者,同時也是華山1914文創園區經營團隊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榮文(以下簡稱王):
大家好,我是王榮文。一般人理解的華山,是現在的華山文創產業園區,但在這之前,華山曾在1987年至1997年間,經歷十年的閒置荒廢期,直到一群藝術家私闖米酒作業場演出,發生「王榮裕導演被警方拘留事件」,引發軒然大波,才開啟華山活化轉型之路。
今天華山會客室,請到兩位老朋友,匯川劇場藝術總監張忘及竹圍工作室創辦人蕭麗虹,他們也是當年行動的參與者之一。首先,我想要請兩位談談這場轟動一時的演出,你們的起心動念及遭遇經過 。
1997:藝文「佔領」活化華山
蕭麗虹(以下簡稱蕭):
80、90年代,那時台灣本土藝術家創作能量非常蓬勃。只是,當年台灣雖有一些大型表演藝術場館或博物館,但多數的藝術家不容易進去,他們有滿腔熱血,就差一個讓他們揮灑的舞台。這是當時大時代的背景。
1995年,我成立「竹圍工作室」,是國內第一個把閒置空間作為文化實驗場域的案例。同時間,在英國、法國也陸續倡議,城市閒置空間應活化作為文化之用,成為一個世界趨勢。我們就開始找來做視覺藝術的、表演藝術的,大家一起來解放台灣的閒置空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比喻文創是一顆蛋,創意的源頭就像是蛋黃,
但大家往往關注蛋白(經濟效益)有多大,這其實不是最核心的重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7年,湯皇珍藝術家回國尋找創作發展空間,發現位在台北精華地帶、卻已荒廢十年的台北酒廠,勘查之後,他邀請大家去參與應用,希望這裡的工廠成為「藝文工廠」。一群藝術家成立「金枝演社」演出《古國之神-祭特洛伊》,以藝術「佔領」台北酒廠,沒想到被警方以「竊佔國土」為由逮捕,團長王榮裕也被拘留,大批記者來採訪,引發社會關注。
後來連林懷民也站出來,他的一句話:「何時文化人因為要發表,而被關在牢?」使得輿論發酵,導致警方趕緊放人,倡議「華山藝文特區」的議題也浮上檯面,也促使華山的管理權從公賣局移交給省文化處。
王:
1997年,你們成立「華山藝術特區促進會」,積極向省文化處爭取台北酒廠舊廠區做為藝文展演空間。後來又如何在1998年改組為「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簡稱環改會)?
蕭:
金枝演社事件落幕後,我們代表藝文圈,省文化處代表政府進行交涉。我們的立場很單純——就是「給我們一個藝文表演空間」,串連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文史、建築工作等各界人馬,號召100位會員,也找到14個縣市代表,目的不只是在台北,而是讓整個台灣跟上世界趨勢,把閒置空間釋放出來,作為文化之用。也因此,原來的「華山藝術特區促進會」,擴大使命改組為「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環改會)。
1999:華山/改革藝術生態的先驅
王:
1999年,公賣局同意把華山委託給文建會代管,免費提供藝文界使用。環改會也在文建會委託下,正式接管華山藝文特區的營運管理,採一年一簽模式實施。環改會開風氣之先,我想請問,管理藝文特區過程中,最大的成就感是什麼?
張忘(以下簡稱張):
金枝演社事件後,我們一群藝術家放下純粹的藝術夢,改變身份成為藝文政策的倡議者、經營者及監督者。
接手管理華山藝文特區,我們有兩大目標。一是讓它成為孕育新世代藝術家的平台,主因是過去表演藝術多只能在國家級場館演出,視覺藝術則是在民間畫廊展出,對於初出茅廬的年輕藝術家門檻太高,整個社會需要一個過渡的平台,成為青年的舞台。
第二個目標則是往跨領域方向前進。過去台灣藝術界,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各自獨立,畫家可能一輩子沒看過劇場。管理華山後,我們制定「跨領域優先」的概念,我自己也身先士卒,例如以前收費的舞台設計案,一律免費,只要劇團進入我的裝置藝術來做表演,以「共營」方式讓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交流、創作。
華山作為改革藝術生態的先驅,打造了跨領域、且友善青年創作者的平台。幾年下來,不只國內外創作者在這裡辦展,也有很多大學生畢業季選擇在華山辦。
藝文工作最大的困難之一,是與公部門溝通,但所幸當時政府的干預很少,從省文化處、文建會都是。這個天時地利人和,使得經營華山藝文特區,成為藝術界過去30年來,最美好、且最有力量的時期。
除了青年舞台變多、跨領域創作成為主流,社會也看到閒置空間作為藝術之用變得十分普遍,例如從北部寶藏巖、空總、台北當代藝術館,到高雄駁二藝術特區,華山都是背後重要的推手。
2003:華山走向文創旗艦基地
王:
但環改會後來並沒有佔山為王,2003年,文建會在行政院政策主導之下,正式將華山藝文特區轉型為「創意文化園區」。文建會有意委託環改會擔任經營團隊,但環改會決定不送出標單,正式退出華山經營權;時任環改會理事長也是蕭女士。想請問當初離開的關鍵原因是什麼?
蕭:
這是段很痛苦的回憶。當年因行政院有意把華山藝文特區轉型為「創意文化園區」,也就是要把文創產業,作為未來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之一。那段期間,我們造訪英國、丹麥,看各國作法,政府最終打算以經濟的角度來經營華山,要讓這裡變成台灣的「文創旗艦基地」。
政策一出,經營華山的合約內容也大幅修改。官方想給我們更多的錢,但目標是推動文創產業,鼓勵年輕人創業。環改會內部也有兩派想法,有人認為這是好機會,能夠掌握資源大展身手;但也有人認為這不是環改會的初衷。表決結果也非常戲劇化,一半同意,一半不同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藝術跟各行各業最大的不同就是「心靈自由」,
最好的育成就像是種下一顆種子,但不期待或要求它長成什麼樣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認為,環改會成立的宗旨,是把台灣的閒置空間再利用作為藝文空間,且給予各領域、各年齡層的藝術家一個發表創作的舞台——這個階段性目標已經完成。我們的根本身份是藝術創作者,不是產業的經營者,與其要求執行這項產業政策,不如離開去監督文化政策走向。這是後來環改會決定放手的主因。
文化與文創的拔河
王:
文化與文創的拔河,是藝文圈持續至今的課題。難道這兩者不能兼容並蓄嗎?
蕭:
我相信是可以的。文創必須有原創意義;台灣的文創,也必須有台灣文化獨特元素在其中。若比喻文創是一顆蛋,創意的源頭就像是蛋黃,但大家往往關注蛋白(經濟效益)有多大,這其實不是最核心的重點。
創意的源頭必須先於產業。以出版為例,初步出一本書,不能先評估它會賣出多少量,而是要先看這作者有無理念、有無創意;有的話,你就是要支持他。
但台灣過去的文創政策,卻往往經濟先於創意。這些年輕人就像是小雞,未來有機會變成在地、有機的土雞,但政府卻在一開始就訂出KPI、開店要收一大堆租金,反而扼殺了很多文化及創意的潛能。我希望華山多關注「蛋黃」,當創意的旗艦,而不是產業的旗艦。
張:
我們在訓練一位表演者時,最一開始一定是訓練他們的核心肌群。同理,要提升台灣的文創產業,第一步也要訓練它的核心肌群,也就是核心價值——那就是藝術。
以義大利為例,他們有世界知名的威尼斯雙年展、面具嘉年華。這些藝術季的周邊往往開滿書店、花店、小畫廊或是各式各樣的餐廳——這就是一種文創的典範。以藝術作為核心,在周邊經營一種藝術氛圍及生活品味,形成文創產業。
公部門不能不清楚台灣文創的核心價值,而一直找表面的方法,例如那頂帽子好看就拿來戴、那件衣服好看就拿來穿,卻沒意識到,自己身材不好,穿什麼都不會好看。如我所說,要先有核心肌群,才可能跳出好看的肢體,成為好的表演者;台灣也要先想清楚,自己的文化價值是什麼。
王:
若華山要強化育成的使命,讓更多年輕人在這個文創舞台上展現,你們認為華山應該怎麼做?
華山/是屬於青年創作者的
張:
有人比喻,2020年是水瓶座的時代,也就是自由、奔放、個人化的時代。未來的年輕人,他們有想法、有創意,學習速度更快,完全不用父母教的,唯一缺的就是「路」。
我在30多歲時,把自己最重要的20幾年獻給華山,很多經歷華山變革的人,現在已是大師、官員等;但我輩成功後,不能忘記身邊的工作夥伴仍有非常多的年輕人。台灣的藝術發展,如果沒有年輕人的活力,是不可能永續發展的。所以我會說,華山是屬於年輕人的。而華山的任務就是讓青年在這個平台創作,直到被世界看到、發光發熱了,再前往其他更大的舞台。
至於該如何育成?我想,藝術跟各行各業最大的不同就是「心靈自由」,最好的育成就像是種下一顆種子,但不期待或要求它長成什麼樣子。只要土地夠肥沃、原地夠大,然後大人願意關懷就足矣。
華山最可貴的,不在於華山最後是誰在經營,而是它持續存在著,且一直有不同的藝術家、創作能量進來。只要著個能量活著,就有希望。
================================================================================================
竹圍工作室創辦人,每年遴選青年「創藝工作者」提供其工作室以專注創作。也曾任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理事長,經營當時的「華山藝文特區」。
匯川聚場藝術總監,擔任「無垢舞蹈劇場」、「優人神鼓」等表演藝術團體的舞台設計。他曾與「金枝演社」在1997年以藝術「佔領」被公賣局閒置多年的華山酒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