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風格市集年代
圖說:近年主題市集興起,舉辦第二屆紙繪本明信片市集,成功結合紙本、插畫與文具用品。
前言
近幾年台灣吹起市集風,創造了「每逢佳節必趕集」的盛況,規模從十數攤的小而美,到近百攤的大場面;主題也從工藝、農漁特產品、二手好物,到生活選品、國內外職人等不一而足。這股「市集風」不只吹出新一代的文創風潮,背後更隱含著上下游達數十億的「市集經濟學」。究竟「市集」玩什麼?本期《點讀華山》特別邀請三位「風格市集生活」的踐行者,包括前陣子喧騰一時的「島作市集」召集人孫明華以及連續兩年策畫「紙本、繪本、明信片」與「小山纖維」等主題市集的策展人林心恬,還有曾多次受邀至日本「森‧道‧市集」與「紅葉市集」出店 ,並與日本插畫家小川奈穗共組「華華世界商店」的台灣插畫家古曉茵,帶著我們一起走跳市集。
奠基於美感生活的「市場經濟學」
其實一個市集的形成,並沒有一般民眾所想的「招商、擺攤、攬客」這麼直觀,否則只要看看那些遭人詬病,且形式、商品幾乎一致的老街,就不難發現「靈魂(主題概念)」對市集來說,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設計出身的策展人孫明華認為市集的「靈魂」,其實就是市集的「主視覺」,因為「主視覺」會形塑、傳遞這個市集的理念。
而這些的主題概念與精神,在「策畫者 × 創作者 × 消費者」的排列組合中,有著無數種可能的解答。以「策畫者」來說,如何在事前透過規畫與溝通,決定出一個吸引人的市集主題,幾乎決定了市集的命運與走向。當市集主題確定後,才能進行場地的勘選、日期與規模的安排、主視覺的設計、切合主題的主要店家邀約、市集當日的活動安排、甚至是後續針對核心客群的宣傳聲量與議題擴散的方式。
圖說:「華華世界商店」是由台灣插畫家古曉茵和日本插畫家小川奈穗共組而成,平日兩人各自活動、創作,但會不定時一同出店於台日市集中。
而對於在市集活動中出店的店家而言,因為其可能是「生產者」「創作者」或「推廣者」,各自不相同的立場,也會影響店家在活動中的呈現方式。可能是「展現自己品牌」,可能是「配合活動主題」,也可能是「快閃期間限定」,並不是只有被動的接受主辦單位邀請,並備貨、出店、顧攤這麼簡單。孫明華基於豐富的市集參與經驗說:店家在市集中第一個被看見的一定是物品,所以店家要透過物品的陳列與擺設,來積極跟參觀的民眾溝通。
另外從務實的角度來看,對資金不夠雄厚的新銳品牌,不僅可以藉由兩三天的市集活動來試水溫,讓自己的品牌被看見。店家可以親自與活生生的消費者來溝通,或晃到其他攤位串門子,交流不同創作者的不同想法,也能激發出新的創作靈感。因此由「創作者親自出店」,是市集中很重要的元素,也唯有如此,才能創造買賣雙方、人與物品的情感流動。
百花齊放,發現「市集生活美學」
古曉茵說:「市集是期間限定的生活劇場」,而林心恬則說:「市集就像是個有趣的探險,總能從中發現各種可能性,進而打破自己慣性的想法」,孫明華則認為:「每一件物品背後,都有著不同的故事,這些背後的故事點滴,需要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才能逐漸被了解。所以對我而言,『情感的交流』是市集最迷人也最重要的元素」。
正因為「市集」聚集了來自四面八方的人與物,並透過店家與消費者直接的互動與交流分享,所以才能在交易之外,碰撞出意想不到的驚喜,也讓商品不只是商品,除了溝通生產者與使用者之外,更多了一些故事、溫度,以及對生活的想像。
圖說:今年五月前往日本參加「森、道、市場」的台灣日和團隊,回台後發起「島作市集」,期望能將在日本參展時所感受到的動人氣氛帶回台灣,並轉化成具有台灣特色的市集。
「市集」學問大,看熱鬧也要看門道
一般建議不要抱著太多的預設立場去參加市集,因為你無法預測這市集會呈現怎樣的風格?而主題與店家之間又會迸出什麼火花?店家的心意通常藏在展出的物品裡,如果民眾對店家的商品或擺設有興趣,不妨試著開口問問。畢竟對於創作者來說,每一件物品都有一個故事,藉由交流,可以讓民眾對物品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也能看見創作者的初心;而創作者透過民眾的回饋,也能受到鼓勵、或是獲得改進的意見。
林心恬從策展的角度則表示:「市集就像是導演在安排一個電影場景,勾勒出市集的畫面與氛圍之後,邀請創作者與參觀者一同演出」,所以要用「探險」的心情去走訪市集,因為市集的好玩,就在於它的無限可能性,能在舒服的氛圍中探險,打破自己預設的想法,就是市集的魅力所在。古曉茵則說:「市集就像一個舞台展演的空間,不同的想像會造就不同的型態」。
相對於市集活動頻繁,但南北幅員廣大、島嶼棋布兼物價高,導致出店成本超高的日本來說,台灣的交通便利、物價平實,對市集的策展人、店家與消費者而言,都相當友善。而參與民眾的熱情,更是吸引許多國內外職人創作者,願意出店的主要原因。雖然目前台灣的市集風潮,似乎只集中在年輕的消費族群,但三位市集玩家都衷心盼望有一天,「市集」能成為全家大小一同參與,而且不論晴雨都能開心探索的美好日常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