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觀點126
談編輯33
點讀華山384
Apr 01, 2019
【觀點X方敘潔】抓住議題伏流的雜誌眼光
專欄觀點126
談編輯33
點讀華山384
Apr 01, 2019

在這個時代,為什麼我們讀雜誌呢?

 

我望向桌面上一張張反覆微調的封面專題企畫大綱,想起每個月與編輯們激盪腦細胞的編輯會議,在這個資訊海量且不一定有價就能取得的時代,如果只是訊息雜然羅列的「雜/誌」,坦白說,讀雜誌,或許不是那麼必要。

 

但如果,雜誌能提供我們一種抓住議題的能力、重新解讀世界的眼光呢?

 

這說法聽起來的確有點貪心,卻是我成為《La Vie》雜誌主編這兩年多來,如眼前掛著紅蘿蔔的馬兒般努力往前跑的目標。

今年一月號我們做了聚焦「體驗設計」的封面故事〈體驗製造所〉,就以這期專題為例子。有別於過往,新一波的體驗設計更加著重「參與式體驗」和「沉浸式體驗」。事實上,這題目從2017年底逐步發想觀察,當時國外已經開始盛行,但相對來說,台灣本身創造出的案例和整體趨勢似乎還在醞釀階段。編輯抓議題,有時候得搶先、而有時候也得等,讓議題在對台灣相關領域最有感的「時間點」出現,當然也希望能讓激起的漣漪廣一點、效應遠一點。

議題時間點的成熟,也意味著台灣已經有足夠分量與質感的好案例出現。對《La Vie》來說,不只要能夠看見國際間出色案例,挖掘台灣本地的好表現也同等重要。倒不是說台灣之光那類的頭銜,而是一種邀請讀者既將眼光放遠,「看過國際,也能看見本地」的審視注目。就像在〈體驗製造所〉封面裡,無論是明日和合製作所、驚喜製造、或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得主的黃心健,都能侃侃分析自己作品與國際間脈動的各別位置與狀態。

事實上,關於這些案例的單一報導都是有的,但多數會以當下眼見的狀態著手。用體驗設計這層脈絡串連起這些案例的,幾乎沒有過。驚喜製造的「無光晚餐」或「微醺大飯店」等計畫,以美食或生活版面呈現;關注明日和合製作所的讀者,幾乎都是表演劇場領域;而多媒體藝術家黃心健的作品討論則總環繞著VR或AR技術,或感性面的創作靈感居多。「找到潛藏在案例間的脈絡」,提引出創作者或讀者隱約感覺到卻又還未觸及的議題,對編輯來說,也是工作上的一大挑戰。

而在以大專題規格出現的封面故事中,各篇章、案例之間的flow,其實也暗藏了編輯的心思。還是以〈體驗製造所〉為例,隨著篇章間的串連與開展,我們討論的體驗設計,也從單向接收/雙向互動、封閉式體驗/開放性探索、甚至可能幫助人們的換位思考能力。這些隱形在專題之間的「篇章flow轉承」,也是編輯傾注心思,當讀者循序推進就能心領神會的細節。總的來說,編雜誌要能掌握兩種伏流:先抓住國際議題的伏流,觀察國內勢頭的發生點,再編織出漫衍於文章各篇之間flow,做出挈中時機、最對味的設計潮流專題。

話說回來,為什麼讀雜誌呢?想邀請讀者一起探索、一起思考,編輯的初心,也就是這樣囉。

 


 

方敘潔

方敘潔,《La Vie》雜誌主編,策畫有2014-2017年〈台灣創意力100大獎〉、〈美感俱樂部〉、〈超政治設計〉、〈體驗製造所〉等封面專題,持續關注台灣設計文化及品牌產業的現況與發展。

推薦閱讀
華山會客室
點讀華山
江振誠X王榮文|像我這樣的一個大廚
專欄觀點
人物專訪
點讀華山
【觀點X吳書原】荒野並不荒涼 城市才是
專欄觀點
論策展
點讀華山
【觀點X蕭淑文】策展筆記(二)
專欄觀點
論策展
點讀華山
【觀點X王耀邦】泡一種祕境借景的巧妙-黑川溫泉
點讀插畫
點讀華山
找到創作能到達的地方|專訪插畫家「子琁,沒有方的琁」
點讀插畫
點讀華山
撼動可愛的標準,創造不一樣的想像|專訪插畫家曹恩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