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字方正,有四面八方匯集於中間的意象,相遇舞蹈節由共字延伸,希望匯集創作者與觀眾的能量,2018年「共舞」、2019年「共感」到2020年的「共創」,以看見台灣編舞家為核心,深耕觀眾經營為主軸,不斷嘗試將創作者與觀眾放在同一水平,作品需要被看到,但創作端也該學會主動出擊。
在張可揚的《我們清醒,於是反抗世界的無窮反覆》中,可以透過舞蹈形式與張力看見學運的影子。
往後站一點 你會看得更清楚
「結婚後,我才真正感受到原來創作者與觀眾的距離是這麼的遙遠。」相遇舞蹈節策展人暨三十舞蹈劇場團長吳碧容表示,結婚前參加的活動、遇見的人、都是自己熟悉的舞蹈同溫層,彼此的想法靠近很直接地都是以創作本位為思考。但婚後,當另一半不是同樣背景出身時,她才發現需要投入比平常更多語彙去傳達、描述舞蹈的有趣與美好,對方才可能因此受到一點點的感動,可是實際上需要多少的感動才能轉化成購票進場觀賞的契機?
由林廷緒所編的《紅頭裡的金烏雲薦》以民俗信仰裡的紅頭道士為主題,透過肢體傳達無以名狀的神性。
在自己身上看到舞蹈與一般觀眾的痛點,策展人吳碧容開始慢慢調整,從觀眾的角度出發,作品都在等待與人溝通的機會,如果期待觀眾給你回饋與支持,當然要去想辦法了解這一群人,不然還是同一群人互相取暖。
溝通語彙轉換 量身打造讓受眾更有感
聊起如何將上面的想法設計到舞蹈節當中,她笑著說:「因為你值得。」過去單純站在創作本位思考的時候,很容易憑直覺認為「我的作品夠好、理念完整手法創新,所以觀眾需要買票來觀看我的作品」,這是「因為我值得」的思考模式;但當觀眾缺乏了解與認同時,會想著:「你為什麼值得,為什麼我需要去支持?」只有單方面的訊息傳達錯失了與觀眾交流的機會。因此策展人吳碧容在規劃相遇舞蹈節的這3年來,一直不斷將編舞家與觀眾放在一起,以推廣演出的設定來說,她規定編舞家們需要準備一段解說、兩段示範、搭配聲光俱全的作品完整演出,結束後還設計一個演後座談與觀眾對話,將兩者連結不單只是為了買票,更重要的是編舞家們需要練習敞開心胸,學習溝通的語言,從互動的過程靠近觀眾的心理與思維,當觀眾能感受到這份「因為你值得」心意的時候,自然而然會願意去傾聽,甚至變成創作者們的死忠觀眾,作品是因為創作者與觀眾共同參與而集合出來的成品,並非只是創作者自顧自發表完之後就結束的煙火。
林依潔與三十舞蹈劇場共同編製的《非飛人》,以彈力繩交錯擺盪勾勒出生活中稍縱即逝的片刻。
作品多樣性 看見舞蹈與生活的關聯性
在今年主題《共創》規劃下,鼓勵觀眾實際參與、進入作品,轉換觀賞者與表演者的身分,打破舞台界線,展現創作與觀賞相互依存的當代潮流。除了維持一貫邀請參展編舞家實際自身經驗帶來不同身體課程,包含自由街舞、彈跳繩索等,也首次和引導情緒覺察的花精療法及現場音樂跨界合作,搭配小型呈現將課堂的創作完整化。更特別的是,今年還隆重邀請到香港不加鎖舞踊館藝術總監王榮祿,開設《波麗露身體工作坊》,學員在完成3小時課程後,將直接成為系列演出作品《波麗露》的表演者,體現「人人都能跳舞」的意涵。這次三大系列主題也非常多元,分別為【年輕人想 怎 樣】、【踹共!誰與共?】、【共舞、共感、共創造】,作品內容多元豐富,包括由北藝大舞蹈系副教授吳易珊的作品《相你相我》,藉由相聲中的語言為脈絡,與肢體的結合在具象與抽象的溝通形式中相互辯證,拋接生活的擦邊球。而長期關心社會運動議題的張可揚,改編舊作《我們清醒,於是反抗世界的無窮反覆》,回應年輕人對於自由與社會公義的吶喊。自相遇舞蹈節崛起而受矚目的新銳編舞家林廷緒,則以《紅頭裡的金烏雲薦》探索身體語彙,假借民俗信仰中降靈的手法,傳遞身體在不同想像空間中轉化的可能性,其作品更在西班牙國際舞蹈競賽中獲得最佳表演獎項。
問及策展人吳碧容對於未來的規劃與期待,依然將重心放在希望能給更多年輕編舞家機會,現在不應該只是單打獨鬥的年代,而是「共」一起的年代,嘗試串連更多合作單位連結更大的可能性,也許共同策展能讓舞蹈節有不一樣的風景。
2020相遇舞蹈節《共創》
肢體工作坊
時間|03.09-03.15
地點|華山果酒練舞場
系列演出
節目時間|03.16-03.22
演出地點|華山烏梅劇院
系列A【年輕人想 怎 樣】張可揚、簡莹萱、張國韋
系列B【踹共!誰與共?】林廷緒、蘇家賢、吳易珊與易製作
系列C【共舞,共感,共創造】賴思穎、林依潔與三十舞蹈劇場、王榮祿
更多資訊>> 相遇舞蹈節-共創 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