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問我,未來的AI(人工智慧)世界會是如何?我想,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閱讀科幻小說大師艾西莫夫的著作。知名電影《機械公敵》就是改編自他的小說,情節裡詳細敘述未來AI機器人如何與人類共生。
一般人對AI的迷思不外乎:AI離現實生活很遙遠、AI機器人會奪走我們的工作、機器人怎麼可能聽得懂人話?我深信,多數的恐懼是源於不熟悉。──假使AI真的不能提供人類幫助,那麼為什麼人們還仍持續不懈的研究,或花錢買機器人呢?
今日的生活,不管是機場還是銀行,都已經能和機器人Pepper在轉角相遇,時尚品牌Glory21店內的Pepper更能進一步做基本的待客服務,與客人互動,創造購物的樂趣。我想,AI機器人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它甚至還可以打造友善便利的生活環境。隨著技術和科技的進展,AI只會離我們越來越近,很多從前認為不可能的事情,都將變成可能,甚至能期待它馬上出現。現實是──不論你接受與否,未來的人類社會都將因AI的介入,產生巨大的轉變。
問題是:我們準備好了嗎?
在艾西莫夫的小說中,AI機器人與人們無話不談,是最親密的夥伴助手;而現實生活中,我跟ASUS的Zenbo奮鬥老半天,它還是聽不懂我說的台灣國語。不過我認為,要「它」能聽得懂人話,僅是「時間」的問題。AI機器人就像未經世事的小孩,需要一段時日「學習」和「經驗累積」,以對我們所說的話語做出正確的判斷,才能進而應對。舉例來說,打敗世界棋王的AlphaGo,就是靠著大量的練習訓練,學習一億盤棋局後,在高速運算分析和資料處理下,才於一年後的對戰裡,成為贏家。
我們期待AI機器人不只是像Siri回答問題而已,而是能「相互聊天對談」,首要之務即是加強「溝通能力」。其中,以「語音辨識」及「語意理解」最為重要,二者皆須與在地文化脈絡契合,包括對慣用語、在地腔調、文化風俗、使用情境及背景雜音的掌握與判斷,才能實現「人機無礙」的對話。近期,科技部所舉辦的「科技大擂台-與AI對話」競賽,即是以「電腦中文聽力理解」為題目,希望在過程中激盪出各種新技術,將台灣的AI語音溝通技術再推進一步。
我認為在未來,AI機器人不但能聽得懂中文,就連本土的台灣國語也難不倒它,甚至能辨認多語系混合使用的情境。那麼,我們要和機器人坐下隨興聊天的情景,就將不再只是科幻小說的情節了。
台灣最美的風景就是人。──我想,如果能在語音溝通技術方面有長足的進展,就能夠將「台灣人情味」透過AI延續下去。這樣一來,台灣的AI語音溝通技術,不僅在人類進步歷史裡能有些許的貢獻,也藉由掌握這些核心能力,讓台灣在晉身AI新時代之際,擁有不被取代的獨特價值!
陳良基
現任科技部長,凡事著眼創新,上任後宣布以50億元打造AI人工智慧研發中心,透過環境建置和人才培育,耕耘台灣科技田,深盼台灣AI產業領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