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法,我來贊助」——群眾集資,聚集眾人的力量,讓一個好點子、好創意、好故事有了實現的可能,也猶如創業者的許願池,用最短時間籌到第一筆夢想基金。
本次華山會客室邀請「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他將分享群眾集資如何在台灣躍升明星產業?以及與文策院共同投資的「天使放大」,將何以翻轉文創投資型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uest|林大涵
群眾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創辦人之一。2016年,被「富比世」雜誌選為亞洲最有影響力的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
Host|王榮文
遠流出版人、台灣文創的實踐者,同時也是華山1914文創園區經營團隊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榮文(下稱王):
大家好,我是王榮文。今天華山會客室來了一位老朋友林大涵。五年前,他創辦貝殼放大,成績斐然,迄今集資金額接近二十億,參與人數超過六十萬人。想請你分享一下自己的故事,是什麼樣的機緣讓你創辦貝殼放大?
林大涵(下稱林):
我的父母都在學校教書,但我從小就不愛坐在桌子前念書。我念過兩次大學,第一次考上政治大學民族系,但大二因翹了太多課,成績太爛被退學;第二次重考進台灣大學圖資系,但入學後,我的心力都在課後外務,讀了六年畢不了業,結局又是被退學。
兩次退學 群眾集資成名
兩次退學經驗,收穫不是一無所有,我在社團及企業實習的經驗,累積了人脈,也因此認識了flyingV創辦人林弘全,加入flyingV的初始團隊,從此與群眾集資結緣。
回溯「群眾集資」的發展,約莫是二〇〇八至二〇〇九年期間,先在歐美火紅,例如全球最成功的案例是在美國紐約的Kickstarter。台灣則要到二〇一一年十一月,第一個集資平台「weReport」成立了,它以新聞採訪為主,民眾可出錢資助獨立記者、自由記者,針對特定議題進行報導。雖然該平台沒有把「群眾集資」四個字講出來,但以形式來說,就是群眾集資。
二〇一二年,綜合性平台先是「嘖嘖」成立,隔三個月後,我曾參與的「flyingV」也成立了,也在期間參與了不少國內經典群眾集資案件,例如「看見台灣」、「太白粉路跑」,以及三一八學運「紐約時報集資」等。直到二〇一四年,我離開flyingV後,創辦台灣第一間群眾集資顧問公司,也是目前亞洲規模最大的一間。
王:目前以市場規模來看,台灣群眾集資的前三名是誰?你又如何定義「貝殼放大」的定位?
圖片提供:攝影林辰鍵、賴偉甄
不只是平台 也是集資軍師
林:市場規模來看的話,第一名是嘖嘖,他們累積集資金額已超過台幣三十億元;第二名是貝殼放大,將近二十億元;第三名是flyingV,已突破十億。但貝殼放大的角色不只是「募資平台」,而是一間集資顧問公司。
「群眾集資」在台灣,已經有成為一個產業的潛力。一個產業的開端,往往是從一間公司開始,例如群眾集資平台業者,接著再向上或向下出現二級或三級產業,例如針對平台或募資團隊的服務商——這也是集資顧問公司成立的背景。
我曾經參與過一間群募公司從零到有的過程,我發現,平台的這些「提案者」或「計畫人」很像過客。即使有很棒的點子或作品,但礙於能力、經驗、資源不足,無法把專案的價值呈現給大眾。
例如、早期與烏來福山部落林慶台牧師合作的「方舟計畫」,透過群募以修建教堂。當時,牧師對我說:「大涵,我覺得你是神派來的天使。」這一句話讓我覺得自己應該做得更多,而不只是把集資案件上架到平台而已。後來,方舟計畫除了集資之外,也遇到預算追加、及使照建照問題,讓我發現,要提供好的服務、且讓計畫順利完成,不僅是單一個平台可以做到的事。
這是我想成立一間集資顧問公司的初衷。另外還有一個比較人性的原因,是如果我創業選擇去做募資平台,市場上的其他平台就會是我的敵人,因為一個案子只能上到一個平台;但如果我不做平台,所有案件都會是我的朋友,或是我的上游或下游。
王:貝殼放大幫助不少新創團隊起飛,你自己也同時經營成功的新創事業。想請教你過去五年來,貝殼放大的規模又是如何「放大」?
林:貝殼放大剛成立之初有十個人,主要有專案管理人及工程師。現在我們成長到有七十人,貝殼放大有六十八人,有公關、設計、影像、海外事業、媒體、工程開發等部門;還有兩人,是專職在與文策院共同投資的「天使放大」IP開發投資公司。
目前貝殼放大提供的服務,主要有兩大項。
一是群眾集資的「全包式」服務,從前端的概念溝通、目標設定,到文案、影片拍攝,以及集資專案上架後的行銷、媒體經營等,平均一個專案會耗費上百小時。二是顧問服務。這不只是針對群眾集資的計畫人,我們也做媒體、或其他品牌的顧問,協助他們發展具有群眾行銷思維的品牌行銷或是社群建構。但我不覺得貝殼放大成長的速度有特別快,網路世代後,國外有太多誕生就一飛沖天的超大型公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集資的原理,是贊助人提早相信了提案者會完成一件事情,因此願意把資源先貢獻給他。
這也是為何,群眾集資是非常講究信任的產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群眾集資 參與度世界第一
王:你曾說過,台灣的群眾集資參與度是世界之冠,請你分享一下,這觀點何以見得?群眾募資的贊助人又有什麼特質?
林:我會說台灣的群眾集資參與度為世界之冠,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以全球最大的平台Kickstarter為例,平均一個成功的群眾集資案,金額約為台幣六十萬元,但相較之下,台灣一案平均為一百五十至兩百萬元,是國外的二點五倍以上。
二是,台灣與日韓發展群眾集資的時間差不多,但南韓的人口為台灣兩倍,日本人口為台灣的五倍,但台灣群眾集資金額,是南韓的三分之二日本的二分之一,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人口不多,群眾集資的金額卻相當高,參與度十分可觀。
至於贊助人的特質,其實每個個案差距很大,但我會說,這些贊助人有三個特質:腦波弱、心腸軟、錢包鬆。這些贊助者容易受到群眾集資心理影響,且有正義感,也對於創作者或提案人有一定的寬容度——綜整這些特質,我會說,這些人就是「好人」。
集資的原理,是贊助人提早相信了提案者會完成一件事情,因此願意把資源先貢獻給他。這也是為何,群眾集資是非常講究信任的產業。但我們也必須說,群眾集資不是一件完美、浪漫的事。
以「灣生回家」為例,當初收到三百多萬元的集資,但一年半後,書出了、電影也播了,紀錄片票房達到三、四千萬,相當賣座,卻發生了製片坦承編造自己身世的消息。
事情發生後,我們決定主動聯絡此案將近兩千位贊助人,說明爭議事件原委,且告知,如果有任何贊助人在事件發生後,認為情感受傷,想要退回當時贊助的款項,我們將全數退款。但最後,沒有任何一位贊助者要求退款。
群眾集資不是一件可以百分之百完美達成的事。如果它注定完美,那也不需要集資了。但關鍵在於,在面對風險狀況及意料之外的事情,台灣的贊助者更在意你有沒有誠意去解決問題,有沒有盡己所能的讓事情有善終。如果有做到這些事,我相信,大部分贊助者的包容心是很大。
天使放大 翻轉文創投資型態
王:今年,貝殼放大與文策院共同投資成立「天使放大」IP開發投資公司,是文策院首次投入投資型集資領域。請你分享一下,天使放大的點子從何而來?它的使命又是什麼?
林:台灣過去近二十年,有非常多拿大把錢投入文化內容產業的人,但絕多數的人是賠錢的。賠的原因,不是台灣沒有好的作品,而是一來,文化內容產業有很強的主觀性,市場反應不見得如投資者預期,二來,台灣文創內容創作產業,普遍是導演、作家等「主創者」說的算 ,他們有好點子,但不熟悉成本控管,以至於創作內容的時間、支出成為投資者不可控的隱形風險。
但天使放大採取的是「收益回報型投資」,也就是讓投資者的風險變數變少。投資者以基金方式參與,不占被投資者的股份,也盡量不干涉創作者的創作——只分成品賣的錢。注意,是你賣的錢,而不是你賺的錢。換言之,不論內容創作的成本,投資人最後的抽成只看創作者的收入,藉此創作者也會回頭謹慎控制自己的各項支出。
文策院合資「天使放大」時,也不把文化內容侷限於影視產業,包括手遊、桌遊、實體出版等,都可以來提案。但計畫人首要必須說明自己的收益方法,例如劇本創作者,要說明創作完有哪間公司會買下他的劇本、甚至是後續產製成電影或電視劇等。從五月至今,天使放大已有超過十組提案人來接洽,首年五千萬元可能不夠,估計明年再增加基金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現在信奉的工作及生活價值觀是:「用一成力氣,做六成套路;用六成力氣,
做三成獨特;再用一成力氣,做一成創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創業心法:用六成力氣 成為獨一無二
王:BBC中文網曾以「突破台灣創業困境者」來形容你。可以分享你的看法,以及給予想投入群眾集資的提案人一些建議嗎?
我現在信奉的工作及生活價值觀是:「用一成力氣,做六成套路;用六成力氣,做三成獨特;再用一成力氣,做一成創新。」也就是說,日常庶務,要盡可能用最少力氣來完成,多數力氣要放在此時此刻只有「你」可以完成的事情;除此之外,還要逼自己挪出一成資源,來做不計成敗與得失的創新。
至於群眾集資的要訣,我會說,集資的原理,是透過很多人的參與,來分攤一個人的夢想。要如何吸引到「很多人」,關鍵在於,要讓很多人相信你。我建議,群眾集資的新手,可以從小部分的人開始做口碑,一點一滴累積自己的群眾籌碼。
不是有人做過一個實驗,拿一根迴紋針,最後換得一棟房子,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圖片提供:攝影林辰鍵、賴偉甄
===============================================================================
林大涵 群眾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創辦人之一
二〇一六年,被「富比世」雜誌選為亞洲最有影響力的三十位三十歲以下創業者(30 under 30 asia),也是台灣最早投入群眾集資產業者之一。代表專案如318學運「集資紐約時報廣告」、ARRC前瞻火箭、臺灣吧、鮮乳坊等知名品牌集資及行銷計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