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極速流通,大大的重擊了出版業,只要動動手指、輸入關鍵字就能得到答案的學習經驗裡,還有多少人願意翻閱書本,在長篇閱讀中累積知識?出版業前景經年累月不被看好,再望向肩負的出書數量,身處其中的編輯從業人員,想必備感無力。
出版業真的只能如此嗎?「早安財經文化」發行人沈雲驄不這麼認為,他更在動盪不安的時代站穩腳步,屢屢交出令人心生「原來財經書也能這樣做」的書籍。「新經典文化」以展覽形式,在三維空間分享優質內容,總編輯葉美瑤以大量時間專注經營少量內容,帶領小編制團隊打出一片天。而他們都有個共通點:相信內容是有價值的。
紙本書無可取代的完整內容體驗
網路崛起造成紙本媒體衝擊並非新聞,人人早已無不尋求各種方式,試著在艱困的媒體環境求生存。嘗試「訂閱制」的媒體數量逐漸攀升,人們為了獲得「有品質的內容」必須付出相對代價,不過目前成績最好的,是美國《紐約時報》與英國《衛報》這類老牌傳統媒體,不少其他媒體大多宣告鎩羽而歸。「購買有價值的內容」一事聽來熟悉,其實這個模式的原型便是書籍,然而,出版業的沒落與危機,來得比新聞媒體更早、更明顯,原因在於傳統出版就是關乎紙與墨,這個無法縮小、不能變輕、又佔空間的,逐漸被屏棄的載體。
「做別人不做的」是沈雲驄的經營準則,他離開大型出版社,創立早安財經文化,以少量人力做少量的書,他堅守「為讀者把關內容」的守門人角色,始終相信「內容是有價值的」。
「現在只要在手機裡滑一滑,就能得到大量資訊,誰還要買那麼重的書呢?」沈雲驄拿起桌上的智慧型手機,用手指滑呀滑,半自嘲地說。儘管行動裝置普及,日漸成為主流閱讀模式,但對於沈雲驄而言,紙本書籍作為一種載體目前仍有無法被取代的價值,「翻閱紙本書時,可以專心享受當下的內容,不被外界的事物干擾」,但手機閱讀很容易被訊息或通知打斷,也要擔心還有沒有電。對沈雲驄而言,在行動裝置上閱讀容易分心,要顧慮的事情太多了「unplugged的書本比較能提供完整、不被打斷的閱讀經驗。」
書籍爆炸的時代 編輯別再互相傷害
可別以為資訊爆炸只限於網際網路,其實出版品亦是如此。「臺灣每一天都有新書出版,」葉美瑤點出這個殘酷的事實,「不過有多少書能實際被讀者看見,實在無從得知。」從最傳統的管道來看,先不論出版社是如何與通路洽談企畫,在空間有限的實體書店裡,該怎麼樣在固定的展架與店頭環境中,每天安插一本本新書,是一個最基本也最難解決的執行問題。再來,便是走入書店的人數下降,沈雲驄簡單舉例,「過去,一個人一周也許會光顧書店兩次,但現在時間可能拉長為一個月一次或更久,許多新書能被讀者認識的機會近乎於零。」而網路書店就更不用提,葉美瑤強調,「有多少書能擠進即時排行榜?每個書訊更可能埋沒在網站龐大的資訊裡頭。」
曾編輯出版多本暢銷書的葉美瑤,相當珍惜每個作者與題材,因此成立新經典文化,讓每本書分配充裕的時間與資源。同時,她與團隊亦順應社會趨勢,不停學習與實踐新的行銷方式,只為讓好內容被更多人看見。
從前待過大型出版社的葉美瑤,對於上述大量出書的情形能夠感同身受,「當時的時代環境,只要出書,就有基本的銷量。」出越多書,銷售端的數字就會好看,雖然壓力很大,不過葉美瑤感謝時報出版提供很好的環境,有很多可尋得好內容的機會,讓她做出《海邊的卡夫卡》、《東京鐵塔》等暢銷書,「書出得多,見識就多,磨練了我的眼光。」不過她指出有些為了業績目標需要大量出書,甚至「以書養書」的經營思維若不改變,將會嚴重影響到書本的品質。
集中火力 精緻經營有價值的內容
「你想想,每個編輯的時間都是固定的,一旦要處理好幾本書,每一本書被分配到的時間和心力都會變少。」當出版情景不如以往,為了能夠細心呵護每個內容,葉美瑤跳出來成立了新經典文化,一年只出十來本書,「對於內容來說,編輯能有更多的時間,思考要如何端出最好的狀態給讀者。對於行銷而言,也有更多的心力宣傳一本書。」
在傳統行銷方式開始失能的狀態,必須跳脫過往宣傳手法,葉美瑤分享,「新經典將一本書的宣傳時間拉得很長,我們的編輯也會提供行銷想法,彼此密切合作」,如此一來,讓當初打動編輯內心的賣點,能更直截了當傳達給讀者。近期最大的突破便屬「走進/近桑貝的《童年》世界」插畫展,這是新經典文化第一次以展覽形式推廣書,「我們想要長期經營這位作者,儘管辦展覽的花費相當高,也只有如此,才能把這本既非繪本也非童書的插畫傳記好好呈現,並透過新的方式觸及更多讀者。」
〈走進/近桑貝的《童年》世界〉畫作展是新經典首次策展,結合數位互動藝術,將世界插畫大師桑貝的作品,從平面閱讀轉化為立體體驗,以出版品以外的形式推廣優質內容。
「只做別人不做的」守好利基點任性地生存
不約而同地,少量出版書籍也是沈雲驄的經營理念,他笑著說,「與其讓書進了通路,又成為退書,那不如好好出會賣的書。」過去曾在《商業周刊》擔任美國特派員,當時沈雲驄為了取得情報,訂閱各類報章雜誌,他猶記得《華爾街日報》送了訂戶一本冊子,裡頭有很實用的基本財經觀念。漸漸地,附近鄰居知道他從事財經相關工作,「他們很常問我,美國股票怎麼買,我就把這財經冊子給他們看,這讓我印象很深。」
2000年前後理財風潮興起,中產階級和大學生開始進入股票環境,於是沈雲驄成立了早安財經文化,「臺灣已經不缺出版社,因此我給自己的要求,就是盡量做到別人不做的。」
“編輯是「抬轎」的角色,由第三方的立場推薦會讓內容更有說服力,同時,編輯也是內容的「夥伴」。”
當臺灣的財經書還是文字書,他便出版有大量資訊圖表、step by step類型的理財書。而在圖像化資訊爆炸的現在,早安財經文化則是觀察社會趨勢,以不同角度經營作者,「同一本書、同個作者,有沒有其他出版社沒興趣、但我們覺得有趣的?有沒有不同呈現方式?」雖然他謙虛地說自己仍在摸索,但早安財經文化已走出自己的路數。
沈雲驄分享從前外派美國時的收藏,一本本已褪色發黃的小冊子,有理財詞彙字典、履歷撰寫守則、股市入門等,是啟發他返臺出版財經入門工具書的繆思。
編出有個性的獨特內容 準確抓緊小眾讀者胃口
沒了技術門檻,人人都能產生內容,那編輯的角色定位到底為何?這是許多出版從業人員的焦慮,「這種疑慮在自媒體氾濫的情形下更為嚴重。」不過,葉美瑤指出,雖然有些作者可以自寫自編自設計,但能如此一條龍作業的人仍是少數,這樣也將折損創作者自身的身心狀況。她說,編輯是「抬轎」的角色,由第三方的立場推薦會讓內容更有說服力,同時,編輯也是內容的「夥伴」,「同樣的題材,經由不同出版社之手,在不同編輯的陪伴下,就會產生不同樣子。」因此,出版社的個性就須鮮明,葉美瑤分享,新經典特別喜歡作畫面感強烈的書,就像初登場的《深夜食堂》或近期最熱門的《延禧攻略》。
新經典抓緊日本漫畫《深夜食堂》的療癒感,以文學出版社的角度切入,編製如散文般的篇篇故事。;宮廷劇《延禧攻略》在不同世代掀起追劇浪潮,新經典看準時機、延續熱度,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推出三冊改編小說,試著與當代的讀者對話。
對著迷紙本閱讀的沈雲驄而言,編輯是規劃完美閱讀體驗的「製作人」,從書封、扉頁、內文、行距,甚至是書衣,種種精心安排,無不是希望讓讀者閱畢後說一句「這書真是好看。」他更以從前研讀新聞學的學習經驗,提點迷失的文字工作者,「你每寫一篇文章、每編一本書,都要想像你說話的對象,需要清楚知道閱聽人的需求,用他理解的文字和媒材跟他說話。」早安財經文化擅長以淺顯的文字談論難懂的財經題目,以深入淺出的內容,鎖定財經初學族群,為他們開路,一如暢銷書《小眾,其實不小》與《小,我是故意的》,呼應著出版社與他的選擇與價值。
《小眾,其實不小》書中沒有複雜的理論,早安財經以輕鬆好讀的論述方式,引領讀者深入淺出地觀察社會。;《小,我是故意的》裡的「小巨人」專注經營能創造價值的「魔咒」,不追求快速成長也能成功獲利,與早安財經的經營方向不謀而合。
認清自我定位與個性 用愛為內容服務
兩位都待過大型出版集團,最後選擇出來經營相對小的出版社,沈雲驄強調,每個組織都有他的包袱和目標,「規模大或小,各有利弊,沒有絕對好壞。」問到新科技的嘗試,沈雲驄採以保守姿態,「Kindle這類閱讀器不錯,但目前電子書的整體發展不明朗,在環境成熟前,我會選擇先把紙本書做好。」對他而言,早安財經文化雖沒有龐大規模,也因此省去不少管理事務,可以順著己意專心做書,「認清自己的定位,好好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就足夠了。」
“出版編輯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才能回應數位科技發展下的挑戰?請堅守「為讀者精選內容」的守門人角色。”
出版編輯應該具備哪些能力,才能回應數位科技發展下的挑戰?請堅守「為讀者精選內容」的守門人角色,沈雲驄說,讀者買書可解讀成以金錢換時間,希望以更快的速度,有條理地獲得知識。而科技進步只是工具轉變,如果你選擇了出版這個媒介,「請持續相信內容是有價值的。」面對日新月異的傳播工具,葉美瑤會極盡所能的嘗試,以各種可能的方法,推廣新經典文化的出版品,「只要你對內容有愛,就會無怨無悔地學習新知,無所不用其極地,希望透過新方法向更多人分享你所愛的內容。」
編輯,作為時代的觀察者,透過轉譯與重新詮釋,創造了與社會對話的方法。儘管世界的變化速度再快,人們對於知識的渴求一直都在,身處資訊爆炸、社群發達的環境裡,精煉過後的知識,更顯難能可貴,雖然必須披荊斬棘,但其價值只會越磨越光亮。訪談最後,葉美瑤引用詹宏志先生於北京演講中的話,勉勵出版與編輯同業,「只要做過編輯,沒有你做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