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觀點126
點讀華山384
Nov 19, 2020
用文化與藝術,台電與這座島嶼一起共好
專欄觀點126
點讀華山384
Nov 19, 2020

 

過去,台電點亮了台灣的家家戶戶;今天,台電要點亮台灣的文化藝術。

從「台北設計之都」到「白晝之夜」、從文資展覽到文創品牌,近年來台電以優雅的身影出現在各大藝文場域裡面,贏得各方盛讚和榮譽,標誌著台電用文化藝術與社會對話的豐碩成果。何以台電要跨足文化藝術領域?這些努力背後有哪些挑戰?又將為台灣帶來什麼價值?讓台電人一一說給你聽。

身為台灣老牌的國營事業台灣電力公司,近年一改公家單位的正肅拘謹,開始與台灣的設計師、藝術家、策展人合作,打造一場場極具話題、創意的文資展覽、公共藝術。台電更開辦了文創事業,用退役材料製成一個個兼具設計和歷史肌理的文創商品,展現了獨特的年輕活力。但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個疑問是:「為什麼台電要做這個?」

油電雙漲造成的敵意,讓台電意識到與民眾互動的重要性

問起何以台電要投注如此多的資源在展覽、藝術、文創活動上,要回到台電八年前的體悟。在2012年間,台灣社會因為油電雙漲的關係,導致民眾與國營事業之間的緊張和敵意。台電因此認識到與社會溝通的重要性,決心透過溝通,重新找回民眾對台電的信任。「我們再也不想打著『台電員工在颱風天冒著風雨修電線』這種悲情牌做訴求了。」台電徐造華副總經理說,「我們以文化和藝術作為切入點,讓民眾在比較軟性的領域上,看見台電的歷史和努力,也讓我們有機會了解民眾對於台電的想法。」

經過數年的醞釀和規劃,在2016年台電70週年之際,作為溝通革新的第一年。營建處公共藝術課邀請時任中原大學建築系喻肇青教授和專業團隊,重新打造台電大樓室內外空間,同時邀請豪華朗機工等台灣藝術團隊,創作出眾多藝術作品。在2018年,公眾服務處展示規劃課陸續推出〈電力大地〉、〈川流電湧〉和〈美感電域〉等文資特展,耳目一新的呈現,讓各界讚賞不斷,2019年與新北市政府共同舉辦〈點亮十三層〉的大型公共藝術活動,獲得空前轟動,專攻人力資源且喜歡與人互動的公眾服務袁梅玲處長說,「社會有感溝通責任重大,但與外界對話、串連各種人脈等工作,讓我們鬥志滿滿」。2018年新事業開發室成立的「台電文創」,與設計師一同發想和協作,運用退役材料製造出如「人孔蓋杯墊」和「木橫擔壁燈」等別出心裁的文創商品,也得到許多消費者的好評。

這些努力同時也贏得國內外許多獎項的肯定。台電大樓的改造獲得文化部文馨獎的榮譽,〈點亮十三層〉、〈川流電湧〉文資展和綠能教育館「電幻1號所」則獲得了德國紅點設計大獎、日本的Good Design Award街廓與社區發展類別獎項、以及美國MUSE Design Awards。這些殊榮都揭示著台電在文化藝術領域上與社會進行深度交流的成就,但這一路走來,處處都是險阻與試煉。

 

溝通談何容易,裡裡外外都是挑戰

「我們遇過最大的挑戰大概就是被拉白布條抗議吧。」負責公共藝術的台電營建處侯力瑋、林益民兩位課長笑說。2016年台電在溫羅汀街區發起〈給新溫羅汀一道不一樣的光〉公共藝術計畫,在公館溫州公園對面設置〈魚木的心跳〉藝術作品銘牌上,邀集在地獨立書店在藝術品上留下一句話。參與此藝術創作的晶晶書庫選了詩人陳克華〈肛門的主體性〉一詩,但由於此詩主題與語言頗為敏感,作品落成當天就引發里民不滿,在作品上張貼抗議標語。

就連受到各方好評的〈點亮十三層〉公共藝術作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也曾遭致在地民眾的抗議,指稱原有土地遭到水湳洞選煉廠的重金屬污染,讓在地民眾蒙受生命和居住安全。面對這些抗議,台電始終將其視作一次又一次與民眾溝通的機會。力瑋說:「其實公共藝術正是透過引發在地民眾的回應和反饋,來發現問題和進行對話,讓彼此有機會互相了解,這才能讓公共藝術的『公共性』變得更有意義。」

而負責處理展覽事務的公服處蘇聘茲課長則提到,扭轉公司對文資展的認知是最大的挑戰。很多人對文資展的印象都還停留在國史館、博物館的展覽語言:展覽中充滿著大量的文物和龐大的背景知識。但在專業策展人的眼中,如何為文物編寫出獨特的故事軸線和吸睛的展場呈現,吸引民眾參觀,才是第一要務。所以為了整體效果,上百件的展品可能只展出其中十幾件,原本提供豐富文物的台電同仁,他們的失落和衝擊可想而知。此外,嶄新的視覺語言,也持續挑戰著台電人。當年2018年〈電力大地〉展覽,策展單位提出黑色的主視覺。這個視覺一在公司裡亮相,多數單位主管非常不能接受。讓聘茲等人除了與策展單位溝通之外,還得向公司內部灌輸新的展覽觀念。「所幸在後來的會議上,當時的處長非常有魄力地說出:『這件事情要尊重設計專業,由公服處和策展人決定就好,請大家不用再討論這件事。』」聘茲回憶道,「在知識深度和吸引眼球之間取得巧妙的平衡,永遠都是難題。但我們始終認為,要先讓民眾願意走進展場,才有機會看見台電的用心,被台電的歷史和文物所感動。」

台電文創的張小燕課長,原先做不動產開發的她,被賦予開發文創產品的任務,完全就是從零開始。「我當時真的就是土法煉鋼!我沒有設計背景,甚至不認識幾個設計師。當初我就拎著一袋燃煤電廠發電後剩餘的媒灰去看設計展,遇到設計師就問他們說:『你要不要用我們家的煤灰來做東西呢?』」這種土炮作法常常讓她碰了一鼻子的灰。但秉持著近乎癡愚的勇敢和堅持,小燕逐漸與設計師社群建立連結,也找到了認同循環經濟的設計師,願意一起努力為台電的退役材料創造新的價值。此外,為了堅持使用退役材料製作新商品,往往產生許多難題。「當初我們想在陶瓷中加入台電的煤灰製成杯墊,雖然已有設計稿,但當時窯廠的老廠長面有難色跟我說他沒做過。只好動用我的三寸不爛之舌,他才願意嘗試各種製程和配方,讓杯墊的孔隙和煤灰的使用比例達到最好效果,到現在還是只有他才能做。開發就是要經歷很多的失敗,才能真正達到當初的目標。」

圖說:台電營建處的林益民、侯力瑋課長,公服處的蘇聘茲課長,和新事業開發室的張小燕課長,四位在第一線拼搏的台電人,分別在公共藝術、文資展覽和文創事業,為台電創造出更多價值和社會對話。

在亮眼的成果下,有更多質樸的改變正在推進

在這些亮眼的成果背後,其實都有台電更深層的核心企圖。力瑋說,雖然〈點亮十三層〉的活動很像煙火秀一樣,點完燈就沒了,但背後其實是為了創造地方創生的機會。台電近年來已投入大量資源在修復當地古蹟,包含太子賓館、金瓜石神社等,光是處理廢煙道就花了上億元。他們希望透過〈點亮十三層〉的藝術活動,跟當地的文化資產做結合,活絡當地觀光產業。隨著場域的逐步修復,和文化藝術的帶動,讓民眾越來越有意願主動造訪,了解這個地方寶貴的歷史和文化資產。

每一場細膩精彩的展覽,也是台電與設計界、和民眾一起共善共好的過程。雖然過程中多有磨合,但展覽的細膩呈現,以及隨之而來的肯定和讚賞,不但得到許多民眾的認同和回饋,也讓公司內的董事主管和各個部門的同仁,都願意給策劃展覽的公服處更多支持和信任。除了公司內部之外,外面的設計團隊和策展人也認識到台電是個尊重專業的單位,因此也越來越願意發揮長才,一起跟台電創造價值。「從以前我們根本不知道上哪找人幫忙,到現在能跟這麼多專業的策展人和設計師建立連結,願意聆聽台電的故事,並且用他們的專業傳遞台電的精神和故事給民眾,讓我們非常感動。」

小燕也補充,這些展覽和活動,也凝聚了公司內部的認同感和榮譽感。在文博會時,台電的攤位現場擠滿著民眾,原有的人手完全不夠。很多台電同仁就立刻化身志工,幫忙介紹。爆滿的攤位也引來其他業界人士的注意,詢問他們是哪間顧問公司協助台電籌劃這一系列的產品和展出。小燕看著台電同仁拿出自己的台電識別證,驕傲地說:「我們就是台電!」

這些文創產品並不是真的要為台電賺大錢,而是想要展現台電對循環經濟的堅持。這些煤灰、礙子、木橫擔,即使在一般人眼中已是可被丟棄的退役材料,仍可透過設計師的巧手蛻變成一件件美麗的作品。愛物惜物地面對每一份為全台人民作出貢獻的資源,就是台電的文化底蘊。

 

除了電燈,台電將點亮更多東西

不管是公共藝術、年度策展、還是文創商品,他們的努力已小有成績,但是台電仍有一個更大的願景。袁梅玲處長便說,這些與社會的溝通,目前都還是單打獨鬥,但在未來將會以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台電已在內部組織起美學品牌籌備小組,以「台電美學」為題,整合公共藝術、年度策展、文創商品等部門的專業,呈現出更完整的美學精神。屆時,台電不再是一個只會寄電費單到家裡的國營事業,而是一個陪伴所有台灣民眾生活和成長的夥伴,一同為台灣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而奮鬥。

台電的先賢們開山鑿壁,點亮台灣的家家戶戶;現在的台電,除了持續為全台灣提供穩定充足的電力,有另外一批勇敢的人,在每次的提案中、每次的創意磨合裡披荊斬棘,為這座島嶼重拾歷史的驕傲、連結社群的創意、促進社會的對話。如今台電點亮的不只每戶人家的燈火,還有台灣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對未來的期待。

推薦閱讀
專欄觀點
點讀華山
【觀點X蔡瑞珊】天鵝絨監獄
華山會客室
點讀華山
蘇仰志X王榮文|文化創意需要透過教育,全民共感 | 華山會客室
專欄觀點
人物專訪
點讀華山
【觀點XCROTER】概念先行於設計
點讀華山
【新芳春茶行】承載大稻埕的茶香歲月──以茶會友 芳春再現
點讀插畫
點讀華山
最復古的最創新! 專訪插畫家「吉文考古」
點讀華山
地方創生
從雙濱生活職人們,看見豐濱、長濱的地方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