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37
人物專訪108
點讀華山384
Dec 03, 2018
讓觀眾記得畫面也記得故事|舞台設計大師黎仕祺專訪
表演藝術37
人物專訪108
點讀華山384
Dec 03, 2018

對黎仕祺來說,眾人傾力成就完美演出的力量最是迷人。

第29屆金曲獎頒獎典禮那夜,地板階梯層疊升起金字塔狀的舞台,一片片彩色光屏錯落垂降,依隨曲目的情感流轉變換色塊與符號;呼應著「未來ing」的主題,黎仕祺運用量體的透視銳角構築出具有「速度感」的舞台。他在解構文本的過程中創造畫面,在場面調度時扮演預見困難的角色,對他來說,「好的舞台設計要與表演融合,讓觀眾記得畫面也記得故事。」

劇場的場面調度最是考驗

黎仕祺從劇場出身,因緣際會跨足演唱會和頒獎典禮,曾為果陀劇場《淡水小鎮》、全民大劇團《當岳母刺字時…媳婦是不贊成的!》等名劇操刀,亦為歌手張惠妹、江蕙和安溥等多位巨星御用的舞台設計。作為「情感共鳴」的推手,從「文本」出發,劇場故事、演唱會曲目排序、頒獎典禮的獎項及表演穿插,三者皆在引起觀眾共鳴。雖然,劇場的文本相對明確,場面調度卻最是考驗。

 

對應「鏡」、「花」、「水」、「月」的曲目安排,即是演唱會的故事文本。

 

黎仕祺回想起與表演工作坊合作《外公的咖啡時光》的經過,當時文本裡寫著失智的外公和孫子從客廳出門,分別前往咖啡廳和學校的排練場,主景客廳要淨空成排練場需要較長的轉場時間,「我弄了半圓形的窗框,框的中央是客廳的景,半圓之外的空間,我與導演討論建議把原來的排練場改為操場、咖啡廳換成行動咖啡車……。」聽黎仕祺講空間置換像在解題。他說到當導演的邏輯較為寫實時,他必須指出轉場耗時和物件取捨等可能遭遇的難題。

黎仕祺在舞台上布置了很多空白的相框,來表達失智者逝去的記憶。

日常生活是設計的根

他能理解文本寫作的當下,往往只單純設想著「從這裡到那裡,發展出什麼情緒」的路徑,而文本寫作和舞台設計同樣以自己的生活經驗作為支撐,放諸各樣舞台皆是,比方歌手蕭敬騰在金曲獎頒獎典禮開場時所演唱的〈台北下的雨〉,歌詞描繪的「北投清晨」、「淡水黃昏」就是詞曲創作者鄭興的生命經驗,而影像設計所描繪的則是他所觀察到的不同的雨的狀態。

 

黎仕祺使用對比強烈的幾何色塊,來表現音樂前進未來的「速度感」,亦是來自他個人生命經驗中對「時間流動」的一種詮釋。

 

「這樣的觀察每個人都有,只是關注的層面與程度不同。」黎仕祺便是個纖敏之人,天氣舒服時,心情格外清朗,是因為光的溫度或風的線條嗎?他想著,在那陽光穿透樹葉的樹下抽根菸一定很棒,「這個記憶點會成為我未來的設計點,也是普羅大眾的心情。」他很清楚日常是設計的根,但他刻意使自己的生活單純,他花時間追劇,剖析張力鋪陳的脈絡,理解時下流行的語彙和符號,即使他已擁有過人的實戰經歷,仍戰戰兢兢不敢鬆懈,「作為沒有退路的接案個體戶,我每一次出手就是我下一次的面試。」

讓戲劇場域回歸「文本」本質

黎仕祺的謙遜中有幾分無奈,他深知劇場製作的成本十分有限,台灣的娛樂產業也正在萎縮,舞台設計常因此需要因地制宜,「我在構圖一齣即將於烏梅劇院演出的音樂劇的舞台時,製作人便希望我能多畫一些觀眾席。」他認為像烏梅劇院這樣擁有空間彈性的非正規場地,反而可以有更為實驗性的表演形式;而已然小眾的劇場若是悲觀地因大環境的資源匱乏而壓縮作品的質量,存在感將愈見渺小,尤其在劇場空間的抉擇上,應回歸「文本」的本質,「讓各樣形式的表演百家爭鳴,讓大家看戲是很自在的狀態。」

 

推薦閱讀
專欄觀點
論策展
點讀華山
【觀點X胡忻儀】令人怦然心動的博物館參觀時刻
點讀華山
品牌經營
選物人的匠門心學|打造零售新體驗
專欄觀點
點讀插畫
點讀華山
【觀點X張凱童】插畫角色的舞台-國際授權展
點讀插畫
點讀華山
來自星塵的啟示|專訪插畫家灰塵魚
點讀華山
品牌經營
在重生的日式老屋,品一杯道道地地的台灣茶|專訪八拾捌茶負責人周潔鈴
點讀華山
一場學生群起的聯合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