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會客室41
點讀華山384
地方創生39
Nov 08, 2018
曾旭正X王榮文|用創意和實踐,尋回鄉鎮的生機 | 華山會客室
華山會客室41
點讀華山384
地方創生39
Nov 08, 2018

 


 

Guest|曾旭正
現任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關心地方創生、社區營造議題,著有《台灣的社區營造》、《打造美樂地-社區公共藝術》等書。

Host|王榮文
遠流出版人、台灣文創的實踐者,同時也是華山1914文創園區經營團隊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台灣的城鄉正面臨嚴重的青壯年人口流失和不均衡發展,平衡城鄉之間的差距成了當務之急。國發會副主委曾旭正教授,推動一系列地方創生政策,努力地為鄉鎮找回蓬勃的生機,而他曾經參與的「土溝藝術村」,就是一個絕佳的經驗。鄉鎮要如何正視危機,怎麼找回生機,更要如何永續經營,讓曾旭正教授分享他寶貴的見解。

 

王榮文(以下簡稱王):
今天很榮幸邀請到國發會副主委曾旭正教授,今天我要請教他有關地方創生的議題。我知道國發會近年來一直在推動地方創生的政策,但在開始聊地方創生之前,您能否為地方創生下一個定義?
 

曾旭正(以下簡稱曾):
地方創生的「生」,講的是「生機」。這麼多年來,我們看到城鄉不均衡的發展,造成了一些中小型的城市因為人口外流而衰弱,而且在這幾年來越來越嚴重。另一方面,台灣的總體人口再過幾年後就會開始減少。所以「地方創生」是聚焦在解決因為人口減少而對地方造成的嚴重衝擊。地方創生的政策,就是希望透過政府與民間的力量,共同想辦法減緩這個衝擊,甚至能夠翻轉,把人引回鄉鎮。

 

生產、生活、生態,是地方創生的核心

王:
地方創生跟社區營造,這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
 

曾:
剛剛有提到地方創生的「生」講的是地方的生機,也就是關係到人的問題。當你想辦法要讓一個人留在一個地方,很關鍵的問題是就業機會,這就跟經濟生產有關。而除了就業之外,當地也要能夠提供好的生活品質,例如說教育服務、醫療服務,這就是跟生活有關。最後整個環境能否讓一個人喜歡,這是跟生態景觀有關。所以地方創生是在討論如何創造一個「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合一的地方。

地方創生跟過去的社區營造不同的是,社區營造專注於比較小的範圍,強調的是社區的光榮感。透過認識故鄉、關心故鄉,而對故鄉有光榮感。最後大家能夠聯合起來,一起為社區做一點事情。但是地方創生要去處理產業和就業的問題,也就是「生產」的環節,同時還有「生活」和「生態」的議題。因此地方創生有更聚焦的問題意識,因為要解決根本性的問題,所以必須要有規模更大的行動主體和實踐尺度,它往往不是單一的小村子能夠處理的。可能必須擴及到其他鄉鎮和城市。因此要推動地方創生,必須聯合各地社區組織一同來面對區域性的問題。

正視鄉鎮的危機,是找到生機的第一步

王:
我記得你在接受關於地方創生的訪問時,你認為地方創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讓一個地方看見自己。我現在擔任台北義竹鄉同鄉會的會長,而同鄉會的大家都很希望幫助故鄉。所以我們最近開了幾次會,想要去理解義竹鄉有什麼特色、有什麼資源。但是這個義竹鄉的自己是什麼,大家都還沒取得共識。你認為,政府在讓地方看見自己的這件事情上,能夠做些什麼事?
 

曾:
生機的前提便是認清危機。所謂的看見自己就是要看見危機。所以你可以問義竹鄉的鄉親說,十年後,這個鄉鎮會變成什麼樣子?還會有多少人?某些小村落還會存在嗎?所以要先有危機感。進一步我們才可以探討:這個危機是怎麼發生的?怎麼找到轉機?

 


 

“一定要試著對土地進行提問,了解它面臨什麼問題,從抽絲剝繭中,找到這塊土地的定位。”

 


 

所以一定要試著對這塊土地進行提問,了解它面臨什麼問題。例如義竹鄉可以去思考:我們的農業產量是嘉義縣中第幾名?有哪些作物?而義竹鄉又有哪些故事和傳說?於是在這些抽絲剝繭中,為這個鄉鎮找到定位和了解。例如在日本有個村落,曾傳說有幽浮。他們抓住了這個村落的故事,於是決定要以「幽浮」為核心,為自己創造故事。於是這個村落開始有了主題,也逐漸吸引觀光客。但是這些成功的前提,都是在地人有了危機感。他們要想出一個新的方式,帶領村莊走出這個困境。

而政府可以給的幫助是,當我們收到來自各地的地方創生想法和提案之後,對應到我們的地方創生政策,就有機會橋接起不同的政府部門的各類計畫,例如經濟部有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教育部有大學社會責任計畫等;交通部有智慧運輸系統發展建設計畫、勞動部有多元培力就業計畫;文化部有文化生活圈建設計畫、農委會原民會則有農村再生第二期計畫等等。各個鄉鎮可以透過申請這些計畫來取得更龐大的資源和協助。而現在台灣的三百多個鄉鎮中,人口遷出率超過平均的鄉鎮、或是人口總數低於基準的鄉鎮,都能夠優先申請地方創生的計畫。

王:
你在台南藝術大學教書的時候,曾參與創建了土溝藝術村的計畫。你可否介紹一下這個計畫?你剛又說地方創生是透過產官學研社的共同合作,你怎麼描述土溝藝術村的經驗?你可否描述一下一個地方創生提案的流程?
 

曾:
土溝村是在台南後壁的一個小農村,我們以藝術介入的角度來推動在地的社區營造。學生跟社區的居民一起把藝術的元素帶進社區,營造他們的空間。累積了三四年之後,他們發展出一個「村即美術館,美術館即村」的想法,進而把整個土溝村當作是一個農村美術館。讓眾多的藝術作品散落在土溝村的各地,讓來參觀的民眾穿梭在土溝村的街道巷弄裡面,這邊看一看、那邊逛一逛,彷彿就是走在美術館裡面。於是整個計畫慢慢地聚焦在「土溝藝術村」的概念上,把所有社區營造的事務給串聯起來。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土溝村透過「藝術介入」的方式,增加了當地的工作機會,創造地方生機的活絡,這個案例也就是地方創生的案例。

所以一個地方創生的流程往往是,民間團體和有志人士,跟以鄉鎮市區為核心的地方政府一起合作,大家想辦法把在地的特色挖掘出來,透過跨領域的討論凝聚一些共識,最後形成一個企圖解決人口問題的事業提案。而且不管你是鄉鎮市區的地方政府、社會人士、學術團體、甚至是企業單位,都可以進行地方創生的提案。

 

創造利潤,是地方永續的基礎

王:
日本地方創生實踐者木下齊先生曾經有過這樣子的看法:沒有創造利潤,不用談什麼地方創生。你認為,地方創生需要商業模式嗎?
 

曾:
木下齊的經驗和案例是相當獨特的。他從高中開始就參與街區的營造,街區甚至還成立一間公司,請他當董事長。他看到的一個關鍵是,這些地方在過去都是由政府來補助社區組織。但是有了政府補助之後,大家沒有經濟壓力,於是漸漸地產生依賴性。當政府補助斷了,社區組織也就無法做事了。所以他有另外一句有名的話是:「政府的補助是毒藥。」

木下齊鼓勵大家要找出商業模式,讓社區組織能夠長久運轉。我舉個例子,他在熊本縣的商業街,他觀察到在地的每間商店和餐廳,都要處理垃圾和廚餘。他就主動去串連這些商店和餐廳,委託同一間清潔公司處理,透過擴大規模來跟清潔公司談更好的條件。每間商店和餐廳都因此減少了支出,但是木下齊要求,每間商店和餐廳都要從減少的支出中,拿出一筆錢來做公共事務。所以他是在原有的基礎下,找到一個可運轉的商業模式,但同時又可以支持他們再去多做別的事情。挑戰是,我們能不能夠從原有的生態中看到更多可能性。所以我認為,商業模式有他重要的地方,但是這些利潤能不能投注到公共領域之中,為社區、為鄉鎮成就更多事情才是關鍵。

 

對於藝術祭的態度,決定了它的地方創生成效

王:
最後一個問題我想請教,同樣是地方創生,你怎麼樣看待北川富朗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台灣可以複製它的模式,甚至聯合22個縣市成為一個福爾摩沙藝術祭嗎?
 

曾:
北川富朗不僅僅做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也做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瀨戶內海因為都是小島,交通上有一定的不便利。所以這會讓「去觀展」本身,變成儀式性的行為;也因為交通的不方便,讓他可以控管前來觀賞的人數,維護好整個藝術祭的觀賞品質。

 


 

“我們對於藝術祭的態度是什麼,才是能不能複製這些藝術祭的關鍵核心。”

 


 

但是場景換到台灣,例如桃園辦一個地景藝術祭,往往就是動輒20、30萬人,辦個燈會就是100萬人等等。這些活動到了台灣,往往就變成趕集式的活動,這就違反了北川富朗舉辦這些藝術祭的核心精神。藝術季的核心精神是,藝術家有不一樣的眼光,會觀察到不同的事物,有些更可能有些獨特的方式跟居民互動。透過把藝術家的能量帶進來,一方面可以豐富居民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創造出來的東西也很有故事性。因為交通不方便所產生的儀式性感受、人數控管上所維持的觀展品質,以及欣賞深入在地、擁有故事的藝術作品,使得前來參觀藝術祭的民眾的震撼和感受相當強烈,願意一而再、再而三的造訪,而民眾也可能藉由藝術祭改變他們的在地生態。這是我們之所以讚賞北川富朗的藝術祭的原因。所以我認為,在台灣要推動擁有北川富朗的那種核心精神的藝術祭要非常小心,要認真思考我們對於藝術祭的態度是什麼,才是能不能傳承這些藝術祭的關鍵。


 

關於曾旭正

曾任台南縣副縣長、台南市副市長,現借調擔任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關心地方創生、社區營造議題,喚醒人們對土地和家鄉的重視。曾任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建築改革社社長。著有《台灣的社區營造》、《打造美樂地-社區公共藝術》等書籍。

 


推薦閱讀
人物專訪
點讀華山
模糊藝術與科技的邊界
專欄觀點
點讀插畫
點讀華山
【觀點X黃米露】創作的奧義
專欄觀點
人物專訪
點讀華山
【觀點X王玉萍】吃腦補腦,是真的嗎?
專欄觀點
點讀華山
地方創生
【觀點X林峻丞】是誰助長了老街夜市化?
專欄觀點
談編輯
點讀華山
【觀點X陳頤華】當紙本成為時代的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