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讀華山384
Oct 01, 2017
巷弄文化裡的聚集經濟力
點讀華山384
Oct 01, 2017

小店撐起城市美

約從2001年起,台北街頭陸續出現一些微小的美麗亮點;先是在東區有了粉樂町、台北光點開幕、華山文創園區開幕、師大商圈有了南村落、中山捷運站旁有了蘑菇、台灣好、URS計畫釋放空間、大稻埕有了小藝埕、赤峰街有了小器……,時髦的台北多了幾分藝術和低吟生活的氣質,幾位生活觀察家透過書寫將很少人注意的街頭生活娓娓道來,再隨著媒體報導與設計產業的發展,終於孕育出如今我們看到的創意街區──有許多自行設計製作、非連鎖獨立小店進駐的新型態商圈。這些創意小店與原本不受矚目的巷弄生活融合出一股悠閒迷人的氛圍,不僅文青、文化人追捧,更隨著社交軟體的興盛而成為熱門景點,逐漸地,台北市內的永康街、中山雙連、大稻埕等街區已不只是文創聚集地,更是台北近年來難得一見、經濟持續成長的的新興商圈。

然而對早些年就進駐街區的新創店家,並不像現在的新店家是為了商圈生意而來;蘑菇只因為喜愛這棟老房子和面對綠地的景,設計師布料品牌印花樂是為了與布料集散地永樂市場連結,小器則是喜歡赤峰街低調、隱密、安靜和品牌形象很搭的氣氛,正如同印花樂設計總監沈奕妤的觀察,「品牌要有獨特性讓人願意專程前來,而選一個有氛圍的街區、打造一間特殊的店,正是近年來明顯的趨勢。」

 

無法複製的街區才迷人

「創意街區當然不是台灣獨創」,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說,「只是我們借鏡世界各地的趨勢,找出台灣最值得開發、累積、一個關於創意城市、創意競爭的資本,而這個資本就是巷弄文化──台灣版的創意街區。」

推動巷弄文化多年的劉維公分析,一個創意街區要能成功,必然有些特別的原因,而其中最大的共通點,就是挖掘並展現這個街區的獨特樣貌。新創品牌商品可以到各地製作,但老樹、有老房子、有不寬的街道、有住在這裡的一群人、有長年以來的生活文化,這些都是無法複製、帶不走的特色,更因為只有在這裡才能感受到的氛圍而顯得迷人。而當一個街區找到自己的氣質後,許多新創品牌就會依附進來,自然成為新的聚集經濟。

確實,當街區與品牌有了共生關係,就不會只談自己的故事,周圍的店家、街區的特色都能為品牌形象加分,比起單打獨鬥,群聚確實能轉化出有形、無形的資源,形成聚集經濟放大效果,而最具代表性的例子當數中山雙連街區。

 

在緩慢中成長,在暴紅後墜落

在中山雙連蹲點十年的蘑菇,見證了從悄然到熱鬧繽紛的轉變,「剛開始只有蘑菇和台灣好時,客人真的都是『文創型消費者』,隨著報導多了,鄰近地區也開了幾家氣質相似的小店,雖不算是生意興隆但看得見緩步成長。隨著小器進駐赤峰街,中山雙連的氣勢才真的大漲,到了2014年,已經有很多人把中山雙連視為文青/文創商圈。」

小器的進駐,為新創品牌進駐街區開啟另一個新模式。在中山街區擁有6間不同型態店的小器,幾乎是在很短時間內陸續開幕,老闆娘江明玉以精準的店舖定位吸引不同客群前來,自成一格又與中山雙連街區氛圍串連,很快拉高整個街區的知名度,大大拓展了中山雙連街區的客群。

 


“找尋台灣下一個經濟市場?去創意街區體驗聚集經濟的威力吧。”


 

然而同時間,嗅到中山雙連即將成為商圈的風向,許多商業品牌開始搶入導致租金水漲船高,逐漸地,早年的新創小店默默消失,連鎖品牌不斷湧入,從文創商圈到潮流商圈的轉變,幾乎是瞬間。

這兩年,中山雙連區已經少了過去人們悠閒逛小店的氣氛,取而代之的是潮點打卡自拍、追新開店的熱絡感,更懂商業操作的店家讓這裡成了十足的商圈,與南京西路百貨連成一氣。反觀大稻埕街區近兩年快速成長,原本週末不營業的迪化街傳統店家,如今也會因應觀光人潮在週末開店,翻倍的人流與創意店家大量進駐,為老迪化街注入新的活力。

「一個有特色的街區是需要長時間培養起來的,但也可以在短短一、二年間成為沒有特色的街區」蘑菇創辦人張嘉行感嘆地說。正因為自由經濟市場藏著各式各樣毀滅美好創意的機制,於是在大稻埕街區,世代文化創業群(簡稱世代群)提出另一套街區經濟模式,試圖為社會經濟找到另一條出路。

 

一套真實可行的共好街區經濟模式

世代群主導的小藝埕系列,其負責人周奕成以其商管所學及多年從事社會運動的心得,在大稻埕實驗一套自創的新創產業運作模式,不僅要幫助新創品牌經營,更期望為所有待振興區域提供一個有效策略。「街區營造是依循經濟的邏輯,去追求文化的目標」周奕成表示,文創、文化發展必須是永續的,但如果沒有堅實經濟基礎是無法維持的。所以世代群以社會經濟工程來為產業打好底子,並選定大稻埕這塊世代創業寶地作為實踐場。

周奕成將街區視為一個經濟體,透過合作規劃促進不同行業的提升,然而自由經濟下談合作費工費時,公部門介入又常流於制式,唯一選擇,就是由街區屋主、在地投資人、新創事業及管理者共同組成「街區公司」,以類似共享經濟的概念,讓街區利益相關人能攜手共創,世代群正是這個概念下誕生的街區公司。

世代群分析大稻埕優勢,選定以茶、布、農產、戲曲、建築作為承接傳統與鍊結新創的關鍵字,一方面尋求理念相合的屋主承租老屋,另一方面與新創品牌洽談,挑選能補足街區產業鏈缺口且風格適合的微型企業並輔導發展。過程中,不厭其煩的深度洽談直到找到適合的合作對象,願景理念的結合,是周奕成試圖用以平衡經濟發展過程中可預見的失衡機制。

2011年小藝埕開始前,周奕成即喊出「十年百業,千家萬朋」的願景,即至2020年十年間要輔導育成100家店,創造1000個就業機會,而每家店會帶入自己的粉絲、客人,可以想見將有上萬人次會來到大稻埕消費。事實上,目前世代群雖只有8棟街屋、30間新創品牌進駐,但已在大稻埕形塑出新的氛圍,街區裡有更多新創品牌進駐,無論是否為小藝埕進駐店家,這股風潮都已為大稻埕帶來嶄新的客群。

 

新與舊,不該是涇渭分明

「整理街屋、引進品牌的目的是要振興街區。」周奕成從不掩飾他對大稻埕1920年代創造力的喜好,如何讓下一個20年代的大稻埕重現蓬勃創造力,正是現在所有作為的目標。因此世代群在扶植新創品牌的同時,也藉由街屋再利用去影響傳統店家,同時希望能協助傳統店家在面臨產業沒落時找出新的經營策略。更進一層是以現代的網路電商策略,將傳統街屋店舖予以結合,為大稻埕流通業的地位找尋新的高度。

 


“一個有特色的街區,是需要所有人長時間用愛、用智慧、用實際消費力培養起來。”


 

「其實我們從街坊傳統盤商中,才學會什麼叫做生意;包括門市店員的訓練、客戶經營的方式,以及如何長久經營,這些都是只有天天看著他們才有可能學到的眉角。」沈奕妤笑說,其實大稻埕看似傳統街區,但愈來愈認識這些傳統盤商後,才發現其實他們非常國際化,在傳統外觀下其實是非常靈活、懂得趨勢調整的商人,他們的的經營策略對新創品牌是很重要的示範,尤其需要閱歷才會懂的看事角度,絕對能啟發新興品牌的經營理念。

劉維公也特別提醒創意店家,不要只玩行銷術,在街區發展要有常久在地的心態,與傳統店家、居民維持良好關係,甚至以自己的方式去為街區說好故事,落地生根的共生關係才能創造堅實的街區發展基座。

 

下一站,以文化撐起城市經濟

文創街區聽起來很美好,但掀開文化、創意的面紗,骨子裡終究是一種經濟活動。從已經成功聚集的永康街、中山雙連至大稻埕街區來看,因新創品牌所帶動的街區經濟,將為外銷市場愈來愈受限的台灣,提出一個全新的可能。

這個可能的新市場大致可從兩方面來看,一是外地人前往消費,二是在地人的生活消費。劉維公從外地人消費的角度切入,直指雖然很多人對「觀光化」相當排斥,但創意街區是觀光產業很重要的一環,創意街區也需要觀光帶來的消費力,尤其當鄰近各國旅人都喜歡來台觀光時,無法被複製的巷弄文化正可以創造一個「做國際觀光客生意的內需市場」。

周奕成則從台灣人生活消費層面來看,所謂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應是提昇生活品質,故街區經濟體系也必須回到零售、餐飲等日常消費中;唯有當我們天天消費的尋常小店可以提供更好的品質時,天天消費的我們終將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

靜心想想,創意街區之所以讓人喜愛,不正是那令人怦然心動的氣質樣貌,而不是自由經濟、資本主義下千篇一律的呆板粗俗。想保持街區朝好的方面發展,或許店家必須再更深一層去創作產品、深度講述自己與街區的故事,或許社會研究要更著重文化深度而非店家介紹,或許社區經營者要更加速凝聚街區的發展共識……,更講究街區文化深度、更在乎街區故事的真實溫度、更接地的經營策略,有了這些,創意街區帶來的聚集經濟將為台灣創造下一個經濟高峰。

推薦閱讀
專欄觀點
談編輯
點讀華山
【觀點X黃威融】從「專輯時代」到「單曲時代」| 不管用什麼方式聽歌,人生就是需要音樂
點讀華山
地方創生
品牌經營
茶籽堂立足台灣,被世界看見
點讀插畫
點讀華山
撼動可愛的標準,創造不一樣的想像|專訪插畫家曹恩慈
人物專訪
點讀華山
跟TED學構想表達 道出句句精華|讓每一分鐘充滿價值和意義
專欄觀點
點讀華山
品牌經營
【觀點X謝馨慧】創新創業品牌之路
專欄觀點
點讀華山
地方創生
【觀點X高耀威】一街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