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會客室41
點讀華山384
地方創生39
洪震宇╳王榮文|創造風土價值的地方創生學
華山會客室41
點讀華山384
地方創生39

 

去年,行政院正式宣示2019年為「地方創生元年」,台灣各地的創生相關活動接連展開,一時風風火火。自由作家洪震宇,以說故事見長,長期在台灣農村小鎮蹲點,挖掘風土資源與文化脈絡,根據多年累積的心法,歸納整理出許多引領地方轉型的實際策略、方法與步驟,並透過實作驗證。在這個地方創生引發眾多討論的時點,本次華山會客室特別邀請洪震宇,從個人經驗出發,分享他演繹風土文化,創新地方小旅行的「風土經濟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uest|洪震宇

風土設計師教練,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創意總監,以及《GQ》國際中文版副總編輯,現為自由作家。

Host|王榮文

遠流出版人、台灣文創的實踐者,同時也是華山1914文創園區經營團隊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榮文(以下簡稱王):大家好,我是王榮文,今天華山會客室來了我在政大的小老弟:洪震宇。你後來到清華大學讀了社會學研究所,後來做了記者,最後選擇成為自由作家,然後在遠流出了好幾本書。是什麼樣的緣故讓你走上研究風土及旅行這條路?

 

從資深記者 到風土設計師

洪震宇(以下簡稱洪):我做了記者12年,從財經、金融,中間跑去時尚雜誌《GQ》當副總編輯,接著回到《天下雜誌》負責319鄉刊物。也就是,雖然我當記者,但領域跨得很廣,在做地方旅行內容時,我更像是產品經理,我需要帶領團隊,也要懂行銷、公關、廣告業務等。做了好一陣子後,心中有些新的想法想試試,當年便向遠流提案開始寫書。

其實做記者那麼多年,看起來位置很高、很會發言,但我一直會懷疑自己,總覺得少了實務經驗之下,很多想法其實並沒有經過檢驗。所以,那時離職,可以說一部分的原因也是出自於自我懷疑。2010年出了《旅人的食材曆》,讓我被一些人看見,邀請我到鄉鎮做輔導,當時因為缺乏經驗,其實並沒有特別有把握,但我心想:「之所以離職,不就是希望多嘗試一些過去沒做過的事情?」結果,沒想到記者工作培養的提問及觀察能力很有幫助,我很快就愈做愈上手,逐步開始幫地方規劃起行程,並且教導他們經營品牌等等。這件事讓我相信,任何經驗都不會是浪費,失敗、成功都要變成故事。

王:我知道你最近要推出一本新書《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讀完之後很佩服,因為你在這本書裡提出了實際的方法論。我想,這本書在未來台灣地方創生的歷程中,會是一本重要的著作。當然,這本書講的是風土經濟學作為一種思維與實踐方法,談如何運用風土設計,有效呈現家鄉的時間、空間與人間的特色,但我個人還是滿好奇,你怎麼看這本書和之前的《風土餐桌小旅行》、《旅人的食材曆》的不同之處?

洪:我到各個地方採訪,如果沒有吃到在地的東西會覺得很不習慣,舌頭是最公平的,透過飲食可以加深記憶又最容易展演故事,而《旅人的食材曆》是十年前的著作,那時在寫作的心態上還是比較像記者,還在尋找自己的文字風格。到了2014年的《風土餐桌小旅行》,因為已經規劃過非常多行程,角色更像是寫作者,不再是報導者,特別因為我有實際參與其中,自然能夠捕捉很多細節。那再到這本《風土經濟學》,中間隔了5年多,我在累積的就是方法。這5年來,我除了繼續在地方做培訓,也在外商公司把提問、企劃、說故事的方法傳授給更多人。於是,我成為所謂的教練或者培訓者,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會訓練自己用簡單的方法和具體的語言來溝通。有了這些經驗,回過頭來寫書的時候,我更明白讀者需要什麼,現實感很強。

 

三重角色 找出風土經濟價值

王:書中的方法論提及,你擅長使用旅人的思維、編劇的洞察,還有導演的實踐來讓風土產生價值。如果我們現在到了一個地方,你接受了一個委託案,要找出它的故事和特色,進而規劃出小旅行,能不能用實際的例子告訴我們,你會怎麼規劃?

洪:那我談一個影響我最深的例子,就是高雄甲仙。那時候,我其實本來是去美濃演講,結果有個台下的陌生人,他是甲仙的朋友,在演講後問我能不能幫他們規劃小旅行。那次要離開之前,我在甲仙吃到了當地的食物「炒芋梗」,實在好吃,印象非常深刻;後來,因緣際會下,我得知導演楊力州在拍紀錄片《拔一條河》,看了非常感動。然後,楊力州就來找我,希望我可以跟他一起協助甲仙,我就一頭栽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程只是一種工具,重要的還是,大家要把故事拿出來,並且有效溝通、整合資源,進而對外行銷,把旅客帶到當地,便會在體驗的過程中被故事感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開始,我跟當地鄉親說,希望可以先規劃一個屬於甲仙的餐桌,那時心裡想的就是芋梗。結果,根本不靠海的甲仙,在地人卻端出海鮮湯,魚湯來,並且告訴我說,因為你們台北人都喜歡吃這個。後來聽到我堅持芋梗才是重點的時候,大家都跟我說:「你是外星人嗎?怎麼喜歡吃這個,而不是大魚大肉?」我告訴他們,以旅人的視角來看,芋梗這個食物背後有故事,而且依它的美味程度絕對足以吸引旅人的好奇心。甲仙當地有很多來自桃竹苗的客家人,芋梗基本上就是一種代表當地人文的象徵。

接著要發揮編劇的洞察力,吸引好奇心之後,要把它轉成一個腳本,從旅人踏入地方的第一站、第二站,以及離開時要帶什麼東西走。最後,則要如同導演一般將腳本實踐到位,並且在一次又一次的排練當中,不斷與在地鄉親討論如何修正,才能在精準的時間點說出最重要的故事。

王:當你設計了甲仙小旅行的內容後,它進行了多長時間,是一個短期限定的活動嗎?

洪:我在甲仙之前,的確是以短期的方式進行規劃,活動結束後委託給合作的旅行社去經營,但後來發現大多都沒有下文。於是這次在甲仙,我開始跟在地鄉親討論策略規劃、行銷定位、資源整合,再到地方培訓。拉長時間,真正留在當地,不斷觀察、檢討,把更多的行程納進來的同時,也培力地方組織,最後交由他們統籌,活動從短期變成長期,也讓光環留在地方。

 

把好故事拿出來 有效地對外溝通

王:看待一個地方的時候,在地人的看法與旅人的思維一定會有所差異,在這兩者之間,你怎麼平衡?

洪:旅人的思維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比較像是人類學家的客觀,絕對不能自我感覺良好就自溺地判斷,而要想辦法尋找脈絡及邏輯,說明一個東西為什麼值得作為特色。第二個層次則是重新站在旅人的角度來感受。在地人時常會很熱情,希望能一次把故事說完;這時候,應該反而要適時地跳脫,從旅人的角度回推,什麼樣的說故事方法才是最容易讓他們吸收的。

王:你將自己定義為風土設計師,那你認為,這樣子的方法論適合給什麼樣的人看,才有機會培養出更多的風土設計師?

洪:大概有三種:第一種是返鄉青年;第二種是當地的原本的組織,例如農會、社區發展協會、里長,或者當地業者;第三種應該是公務人員,也就是統籌地方資源的人。返鄉青年具有活力比較知道怎麼去整合,而在地組織或品牌就可以與返鄉青年合作,讓他們的故事被打開後體驗,在具體工作方法的實踐之下,讓這三個面向的人有機會串連起來。

做小旅行做了那麼久,我得坦白說,行程只是一種工具,重要的還是,大家要把故事拿出來,並且有效溝通、整合資源,進而對外行銷,把旅客帶到當地,便會在體驗的過程中被故事感動。當我整理出這些方法後,我覺得自己比較像是風土設計師的教練,我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到有心返鄉努力的青年,讓他們把事情做得更好。

 

理清地方本質 展現核心魅力

王:我的故鄉是嘉義縣義竹鄉,在嘉南平原裡面相對是個比較沒有特色的農業鄉鎮。我知道你做過布袋鎮的地方創生,替他們設計,尋找特色。假設緊鄰布袋的義竹也有這樣的需求,你會怎麼做,或者建議從哪裡開始?

洪:其實最難的是如何把大家整合在一起,既然布袋有一群積極的青年在做創生,而且已經有不錯的成效,我會建議,義竹可以跟布袋合作,先由鄰鄉的布袋人去分享他們如何組織起來、有過什麼樣的經驗。接著,我會想辦法把布袋跟義竹牽在一起,請布袋的年輕人到義竹訪談、做田野,尋找義竹的特色,再將它包在原先布袋的旅行與菜單當中。當義竹鄉親累積了一定的信心之後,我們再往下個階段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華山應該是台灣的華山,不只是台北的華山。如果外國人來到華山,我會希望他們能藉由華山感受到台灣的風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聊完布袋和義竹,那麼來聊聊全然不同、位在都市中心的華山文創產業園區。華山已經很多人來了,要怎麼使用風土經濟學的技巧呢?而華山一直希望能創造國際連結,你又會建議怎麼做呢?

洪:華山應該是台灣的華山,不只是台北的華山。如果外國人來到華山,我會希望他們能藉由華山感受到台灣的風土。我建議可以導入具有在地風土特色的食材,與園區內的餐廳合作,運用主題式策展的概念,帶入不同食材的故事,像是布袋的鹽巴,就會因應季節而產生不同的滋味。我以前在《天下》編319鄉,設計了鄉鎮的集點護照,集滿就可以抽獎。我在想,也許華山也可以有個護照,讓外國旅人去尋訪每一季或者每個餐廳的不同食材,最後也許可以兌換一個台灣在地的特別小禮。但這背後建立在,我們要花很多時間,用旅人的思維,跟著在地農人研究、體驗這些食材,接著再把它編成一個劇本,將微小的東西複雜化,讓體驗者知道每個細節有多麼厲害,進而在吃東西的過程中,也把故事與記憶帶著走。

王:謝謝震宇接受我的訪問,讓我們大家努力實踐,當一個有故事的人,把自己做的事情變成一個有意義的故事,再去影響更多人。

 

=============================================================================

洪震宇

清華大學社會學碩士、政大社會系畢業。現為風土設計師教練。著有《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風土餐桌小旅行》《旅人的食材曆》《樂活國民曆》《機會效應──掌握人生轉折點,察覺成功之路的偶然與必然》…等共7本著作。曾獲開卷美好生活書獎、金鼎獎優良作品推薦、入選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經濟部財經管理傳記類金書獎,並多次獲誠品選書。

===============================================================

 

推薦閱讀
專欄觀點
點讀華山
生活與閱讀
【觀點X何承育】後疫情時代觀察:走跳市場
專欄觀點
點讀華山
地方創生
【觀點X洪震宇】時間限定的小旅行
人物專訪
點讀華山
品牌經營
在日本引爆「中藥漢方」的魔法 DAYLILY帶起時尚養生潮流
點讀華山
品牌經營
聯名新策略 帶動企業展翅革新|回味無窮的台灣森永
專欄觀點
談編輯
點讀華山
【觀點X黃威融】他們小看了編輯這件事
點讀華山
提筆感受・文字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