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03
2018華山相遇舞蹈節,醞釀與你相遇的那一刻
專訪03

專訪策展人吳碧容

 

三十舞蹈劇場團長,也是本次相遇舞蹈節策展人的吳碧容,談起舞蹈、創作和教育眼中閃閃發光,即使走進家庭,依舊不忘心中對於舞蹈的熱情與執著。吳碧容1997年與編舞家張秀萍共同成立三十舞蹈劇場,除致力於舞蹈創作外,2005年起規劃了「三十舞蹈沙龍」,以「作品經過觀看而成熟」為理念,提供年輕編舞者一個實驗、展出、沈澱、熟成的舞台。

 

劇場,是與表演相遇的起點

華山相遇舞蹈節起於吳碧容一次在華山看演出,與王榮文董事長的不期而遇。吳碧容說:「那時候王老師問我,表演藝術缺什麼資源?我最先想到的就是缺錢。但是最根本的,其實是缺少看表演的觀眾。」

 

觀眾不進劇場的因素很多,吳碧容談到其一是臺灣教育體制中的藝文課程規劃,因資源限制,故多以影片作為藝術欣賞的教材。但劇場表演相當特別,一個完整的作品,是需要在舞台、燈光和音樂等各種設備條件適合的狀態下,觀眾親身走進劇場,才能感受空間、表演者與作品各方結合,所呈現的特殊氛圍。因此,吳碧容思考著,若民眾能有更多機會接觸表演、認識劇場,真實感受到表演藝術的美感,那才有機會培養觀賞興趣,增加藝文觀眾人口,進而真正幫助表演藝術的發展。

而相遇舞蹈節即是在這樣的起心動念下因應而生。以「相遇」作為起點、「共舞」作為主軸,將舞作以「翻轉空間」「議題關照」和「注目新人」三個系列串連,邀請八位各具特色的編舞家帶著作品走進烏梅劇院,等待與觀眾相遇起舞的時刻。

圖說:三十舞蹈劇場2017年度製作《話語靜止時》

 

學會賞舞的三大要素:密碼、想像力和感受

現代舞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是難以理解的藝術。但吳碧容表示欣賞舞蹈並不難,只要掌握三個重要關鍵:第一是「密碼」,也就是舞蹈基礎知識的學習;第二是「想像力」,運用想像力讓眼前的畫面與生活經驗產生共鳴;第三則是「感受」,也許是被畫面震懾而起的疙瘩,或是因感動而流出的熱淚,這可能難以具體表達,但在觀舞的過程中,收穫是存在的。這三項只要能擁有其中兩項,就能輕易開展你與表演的關係。而這也是本次舞蹈節在演出前一週,邀請編舞家規劃工作坊的目的,讓觀眾體驗舞動肢體的趣味,進而打開身心的感受開關,與我們走進作品中。

另外,吳碧容認為,演後座談亦是劇場體驗很重要的環節。演出後,若能與觀眾營造良好的互動關係,使其能盡情與編舞家分享、交流並解答疑問,相信這樣的經驗對於觀賞體驗是有正面影響的。同時,對編舞者來說,也是一個練習掌握核心概念、具體形容作品的機會。

 

創作需要練習,成熟需要醞釀

運作三十舞蹈沙龍多年,吳碧容看過太多有創意的作品,卻並非皆能完美落實。原因是每一個創作的開始都是實驗的假設,而假設往往都是完美的。但每一場演出都是在特定時間、投注大量人力和成本下完成,因此即使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假設是錯的,但因演出在即,而只能硬著頭皮上場,並在沒有修正機會下封箱結束,這是非常可惜的。

此外,吳碧容也感慨的說:「在臺灣有非常多努力的編舞者,也許無法出國學習、演出或是獲得官方青睞,但作品的水準和創意仍相當值得肯定,只是缺乏被看見的舞台。」所以在規劃舞蹈節之初,即以臺灣在地編舞者為核心,選擇曾發表過、具潛力的原創作品,並召集看舞顧問群,讓舞作於演出前,能有多次被觀看、琢磨的機會,也期許透過這個平台,讓創作者之間能有橫向連結,促進更多合作的可能性。

 

以感受共舞,與生活共鳴

2018相遇舞蹈節以「共舞」命題,依據作品主題分別策劃三個系列:「翻轉空間」由楊乃璇帶領的小事製作、林依潔兩位擅長以創意玩轉空間的編舞家,進入烏梅劇院挑戰空間的限制;「議題關照」由謝佩珊以高雄氣爆的公安事件、張惠妮與賴思穎共同創作對失智長者的長照關懷切入,用藝術語言與社會連結;「注目新人」則找來許程崴、張國韋、汪秀珊與林俊余四位新生代編舞家,從成長的歷程與其對生活的觀察,喚起你可能也曾有過的感受記憶。

吳碧容說:「做觀眾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可以自由詮釋,這就是藝術與個人的關係。」而所有的創作都是在醞釀你走進劇場,與我們相遇的那一刻,一切的火花,都在這一刻才真正開始。

2018相遇舞蹈節-共舞

展演時間:03.12-03.25

展演地點:華山烏梅劇院

展演資訊:

  • 策展人:吳碧容
  • 節目經理:張秀萍
  • 編舞家:林依潔、楊乃璇與小事製作、張惠妮與賴思穎、謝佩珊、許程崴、張國韋、汪秀珊、林俊余
  • 技術統籌:何定宗
  • 執行製作:王于瑄
  • 視覺及宣傳行銷統籌:華山1914

*團體票以及推廣包場優惠請洽三十舞蹈劇場

主辦單位:三十舞蹈劇場

協辦單位:華山1914文創園區

贊助單位:台北市文化局、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媒體協力:小日子

合作單位:茶山房、fits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