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與台灣文創發展公司共同策劃、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的「蔓計畫—捲動臺灣文化園區的生態網絡」,21日於華山文創園區匯集15個協力夥伴團隊正式啟動,計畫除召開協力夥伴會議外,並於晚間舉辦「2020年文化987,在華山對話—【伴出活力,蔓出生機】文化園區交流論壇」。協力夥伴會議齊聚來自全台15個文創園區與場館之管理經營者,針對臺灣文化園區相關的政策法規與角色定位、文化園區的營運管理實務與策略發展方向,以及成立園區協力夥伴平臺網絡和智庫等文化公共議題展開熱烈討論,並分享自身之寶貴經驗。會議亦邀請文化部彭俊亨次長擔任與會貴賓,共同參與交流對話。
「蔓計畫」協力夥伴會議由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劉俊裕理事長主持,與會園區及夥伴單位包括: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台南奇美博物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桃園77藝文町、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駁二營運中心、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臺南文創園區、審計368新創聚落、藍晒圖文創園區管理委員會、高雄市電影館、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微亮計畫有限公司、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等。15個文化公部門與民間團隊串聯對話,以2021年成立公私協力的文化智庫平台網絡為目標邁進。
晚間文化園區交流論壇針對文化永續與文創園區未來面向,力邀身居核心營運角色的經營者與策略夥伴團隊共同分享。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策略長李正芳、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執行長孫育晴、松山文創園區總監陳玉秀,以及藍晒圖文創園區管理委員會主委陳正文等靈魂人物齊聚華山拱廳,會同共伴計畫遴選出之策略夥伴團隊,微亮計畫有限公司創辦人許恆愷、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創辦人余浩瑋,以及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何培鈞進行跨產業、跨領域的文化園區永續議題進行分享與深度對談。論壇由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黃馨儀副國際長、葉奕秀副企劃長主持。
(圖說1)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劉俊裕教授主持會議
(圖說2)此次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舉辦華山文化987論壇,力邀身居核心位置的文創與文化園區領導人物齊聚華山,透過論壇與工作坊的交流,讓參與成員們共同思考文化的未來,提煉未來具體行進的方向。
「文化永續」已是全球認同且共享的價值,本於文化永續的精神發展行動,是文化園區營運的共識。在文化永續發展的思維下,為引入多元而豐富的民間文化能量,共同串聯臺灣文化園區網絡生態系,2020年8月社團法人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與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協力組成共同策劃團隊,並攜手企業夥伴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發起「共伴計畫:文化永續.創新實踐」,並遴選三個民間的策略夥伴團隊在共同作業空間中互動,產生文化、經濟、社會共伴效應,發揮文創園區的文化與社會影響力。
而「蔓計畫—捲動台灣文化園區的生態網絡」則自「共伴計畫」延伸,以共同串連臺灣文化園區網絡生態系為宗旨,以華山為起點,串連臺灣文化園區網絡的實際運作者及相關研究學者,長期目標則希冀籌備成立臺灣文化園區網絡或協會,共同建構臺灣文化園區經營管理與研究的在地創新知識體系。計畫期望透過臺灣文創智庫的論述及倡議,成為連結政府與園區實際運作團隊的中介者。此計畫將華山營運至今的基礎與經驗系統性整合,並密切連結臺灣各地第一線的文化園區工作者,進行經驗分享與交流。透過協力夥伴間的工作坊以及2021年大型臺灣文化園區網絡論壇活動,匯集並整合各文化園區之實際營運經驗與共同關切的議題,作為未來文創智庫成立的研究論述能量,期望文創智庫能發揮更強大的文化與社會影響力,共同為文創政策倡議發聲。
文化部次長彭俊亨於夥伴會議開場表示,今日公部門與民間夥伴的執行管理第一線齊聚,共同集思廣益,一起討論如何協力的具體方向,機會非常寶貴。他期許在本次論壇裡,協力團隊能聚合成園區之間的合作網絡,生成未來文創政策的方向建議。台文創董事長王榮文則表示希望把民間力量與非營利組織拉到華山,策進社會價值發揮園區的文化公共性,而台文創策略長李正芳則表示,將持續支持民間團隊,在公私協力務實經驗中找到彼此平衡位置及適切的協力模式一起邁進。
(圖說3)文化部次長彭俊亨會開場表示期待此會議之後續發展。
(圖說4)王榮文董事長表示希望把民間力量與非營利組織拉到華山
在全臺灣文創園區與民間策略團隊之會議中,不同背景的講者皆分享自身的管理經驗。嘉義文創園區與臺南奇美博物館分享場館之特性與營運現況,審計新村新創園區提出空間運用與對未來經營之期許。松山文創園區則介紹本年度之「大松菸計畫」,詳述其重新開園第十週年對整體發展、古蹟與活動之保護與並存、商業與創意如何調和之未來方向的探討,也強調園區對產業之扶植角色的性質應確實確立。駁二藝術特區分享地緣特性與營運現況,藝術與文化公共角色。臺東文化處也分享音樂聚落與無圍牆的文化生活空間概念。許多園區提出財務、租金、招商、園區管理、文資保存活化再利用、藝文產業扶植、人才育成、企業社會責任與園區文化公共性等議題,並且強調對品牌媒合更廣泛應用,同時保障文化內涵與文化工作者權益發展的企圖,期待文化創意的應用不分領域,透過串連,讓文化創意透過園區近用而更加普遍。
晚間論壇受邀講者的堅強陣容,引發文化界迴響,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松山文創園區、藍晒圖文創園區管理委員會,會同微亮計畫有限公司、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與小鎮文創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共同與會的清水眷村文化園區等相關領域實踐者齊聚會場。另有50多位文化工作者和民眾報名參與,於華山文創園區拱廳共同腦力激盪。不僅探討文創園區的規劃方向,民間策略夥伴亦提出場館與民間資源連結、特定群體社會陪伴、園區文化影響,以及個人內在價值之探尋等議題討論。除了受到園區第一線實踐者對談啟發之外,更積極相互討論所思所感,建立起各領域的交流平臺。
來自臺南的藍晒圖文創園區管理委員會陳正文主任委員分享,文創園區內不外乎就是讓品牌進駐、體驗課程,然而存留在他心中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品牌更有趣?」這樣的發問,讓他嘗試將品牌帶出文創園區外,不論是讓進駐品牌與飯店合作,在飯店公共空間合作外,更透過園區媒合,讓品牌與在地特色結合,滿足不同族群所需,同時確保品牌能保有原先的定位。
孫育晴執行長談嘉義文創園區的定位為「傳統藝術創意中心」,而因應嘉義這座城市的特色發展出三個目標:文創人才迴圈建構、傳統與在地產業新生以及跨年齡文創落實。透過多次與在地溝通協調,讓地方產業口耳相傳、進駐到園區中,也鼓勵樂齡創業。近年更以常民活動為主軸,吸引嘉義地區的老少進入到園區中,讓園區也走入嘉義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松山文創園區的陳玉秀總監面對疫情,除了解決營運及品牌方在疫情期間,遊客減少後帶來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在停下腳步時,進一步去思考園區未來的方向及定位。松山文創園區思考下一個十年的願景,期望藉由「5+3」(臺北市五處無牆博物館及信義松菸、南港北流及士林北藝),這樣的概念來看待松山文創園區的發展,除了奠定原先的「建構文創品牌創業第一站」的概念外,更透過培訓、場域特性等方式強化文創品牌的能量。
李正芳策略長以古蹟活化再利用的實際操作面談華山文創園區,全臺灣許多文創園區都是由古蹟轉變而成,進而受許多法規層面影響。華山文創園區身為古蹟活化再利用的先遣部隊,歷經許多審查、政策的碰撞,受名稱給予的定位,透過邊營運邊調整的方式,逐漸走出華山的特色。這一切的過程都需要各部門盡其所能,公部門依照世界情勢及臺灣本地狀況提出政策及協助,私部門則盡己所能去推行、執行,相信從中能透過協調取得公私協力最佳平衡。
共伴計畫三個策略夥伴,微亮計畫以個人內在價值與青年志趣探索做為主題,希望能呈現當代青年的可能性。透過實體活動,大膽想像生活的新可能、把想做的事變成行動計畫。 青藝盟提出了邀請劇場、教育、戲劇療癒、臨床心理、輔導諮商師等專業夥伴加入,作專業資源串連,陪伴高關懷族群。而小鎮文創則提出行動計畫,期望與華山共同發展亞洲創生的共伴平臺,並以「亞洲創生實驗場域」、「亞洲創生實踐作品」,以及「亞洲創生實地故事」等三個發展目標,引動更多元而豐富的國際化民間創生能量。
(圖說5)晚間的論壇民間策略團隊與公民皆積極參與討論聚焦
各個與會園區與團體在這次會議論壇中,共同匯聚文化園區創新與民間接合的能量,期待全臺文創園區及文化場館、文化實踐者與藝文從業人員,重新發掘文化當中的永續意義與價值,以文化為本,在園區共融!